第78部分(第2/4 頁)
期的結束。同年,即 1935 年,日本的政策再次逆
轉,這是由陸軍決定侵入長城以南激起的。無論關東軍或天津駐屯軍都沒有
放棄它們的陰謀,但主要是前者的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將軍決定性地破壞
了剛出現的中日和解格局。在他看來,中國政府對日本的和解姿態是軟弱的
表現,是權宜之計,不是真誠的合作。土肥原爭辯說,恰恰相反,中國領導
人基本上仍是反日的,拒絕承認日本在滿洲的特殊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日
本不應被蔣介石或汪精衛的表面友好所迷惑,而應在華北大膽採取主動,準
備消滅這一地區的抗日分子,以鞏固既得利益。從這個觀點出發又得出下列
推論:只有吞併了華北,日本才有希望建立一個有生命力的地區實體。但國
民黨人旨在將這一地區更直接地置於他們自己的控制之下,如果日本堅持與
國民黨人妥協,則將永遠失去這一機遇。①
1935 至 1937 年初的兩年裡,土肥原和他的同謀者成功地實現了他們的
計劃。他們的目標是“華北自治”,即消除國民黨在這一地區的影響,並建
立一個保證中立但受日軍嚴密控制的臨時政權。“華北”將包括河北、山東、
山西、察哈爾和綏遠。日本不僅將從行政上把它們同中國的其他地方分割開;
它還將發展企業,使該地區與滿洲更緊密地結合。天津駐屯軍要求南滿鐵路
派出一個調查組,對華北的礦產資源、市場狀況和財政制度進行一次詳細調
查。結果產生了一份由 151 個研究人員寫成的長達 72 卷的研究報告,這份報
告成為日本製訂華北經濟計劃的基礎。②
假如日本政府有意履行它同國民黨人協議的責任,它應當強迫制止這些
活動。東京只有堅定地拒絕批准侵佔華北的計劃,才能保住自己的信譽並鞏
固中日和解的框架。日本分裂主義者的這些活動正值弗雷德裡克?李滋?羅
斯領導的英國經濟代表團來到東亞之際。該代表團得到財政部的大力支援,
財政大臣內維爾?張伯倫和副大臣沃倫?菲舍正主張在亞洲推行強硬政策。
他們確信,在中國的財政重建中,英國有必要也有可能發揮顯著作用,這既
能得到中國人的好感,又能為英國的商品獲得市場。同時,英國願意同日本
① 易勞逸:《夭折的革命》,第 186—188 頁。
① 佐藤賢了:《太平洋戰爭回顧錄》,第 45—52 頁。
② 見中村隆英:《日本向華北的經濟推進,1933—1938 年》。
合作,英日在中國(特別在長城以南)的合作是亞洲和平與穩定的關鍵,這
很像透過海軍協定而貫徹的英德合作。如果李滋?羅斯計劃得以實現,還可
進一步將日本的外交保持在國際框架內。①
日本政府拒絕了英國的合作倡議,表明它完全缺乏靈活性和遠見。現在
這樣的合作應當受到前所未有的歡迎,然而這正是軍方擴張主義者堅決反對
的,恢復中國地位的國際安排不僅將限制日本行動的自由,而且將加強南京
的中央政府。可能正是這些原因使外相廣田下決心進行一次投機並與李滋?羅
斯合作,但他完全沒有領會這一使命的重要性,也沒有做任何事來促成它。
他也沒有做很多事來反對在華日軍的分裂主義活動。他溫順地接受一個又一
個既成事實:何梅協定(1935 年 6 月),秦土協定(1935 年 6 月),冀東
自治政府的建立(1935 年 11 月),以及導向成立冀察臨時政府的陰謀(1935
年 12 月)。所有這些交涉旨在從華北清除國民黨的人員及其影響,這顯然違
背日本同蔣、汪政權和解的官方政策。②但東京完全無視這一矛盾。由外務省、
陸軍省和海軍省於 10 月份制定的‘廣田三原則’隻字未提日本的和平願望或
國際合作意圖。相反,他們要求中國“結束對歐洲和美國的依賴”,並承認
日本在滿洲和華北的特殊地位,廣田領導的外務省溫順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