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第1/4 頁)
洋穩定他們關係的途徑,至少他們還準備會談。
1934 年,南京政府也作了人事變動,好像準備在維持現狀的基礎上同日
本討論解決辦法。宋子文,這位直言不諱的反對日本侵略的人物,1933 年末
從倫敦回國後,由孔祥熙接替。汪精衛留任外交部長,而唐有壬,一個受日
本教育的官僚,被任命為外交部次長。另一名日本大學的畢業生高宗武被新
任命為外交部亞洲司代理司長。在這些官員下面,有許多人曾在日本受過訓
練和教育。與施肇基和顧維鈞這樣一些幾乎完全親西方的更著名的外交家不
同,這些官員與日本的外交官、知識分子和新聞記者都有私交。松本重治回
憶錄——1933 到 1937 年中日非正式關係的最佳資料——不僅列出汪、唐和
高,而且還有當時他接觸過的許多商人、軍官、知識分子和其他人士。他報
導說,他們當中多數表示了與日本和解的認真願望。他們的論證是多方面的。
有些人認為俄國和中國的共產主義分子是中國的主要威脅,而在根除這種威
脅前,必須與日本維持和平。其他人深信中國需要經濟復興和工業化。他們
認為必須轉向西方強國尋求資本和技術,同時他們也相信,如果摒棄日本,
這樣的事業決不能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這些中國人謀求透過兩國合作的
對話來阻止日本進一步的侵略行動。他們感到,透過提出合作,他們將贏得
足夠的日本人的支援,使軍方極端分子能被孤立和遏制。①
這就是 1934 年有吉明公使同包括外交部長汪精衛在內的中國官員的會
談的背景。氣氛很融洽,以致天羽宣告發表時,汪精衛只提出一個敷衍了事
的抗議。接下來的一系列談判都很圓滿,包括滿洲同中國本土的通郵、接軌、
修改稅則以及債務結算。到年底日本表示準備將其駐中國的公使館升格為大
使館,象徵日本承認中國新獲得的大國地位,中日兩國領導人明顯地取得了
共識,即兩國透過友好合作比透過互相指責更為有利。他們願意結束 1931
年之後兩國極端敵視的關係。這至少會達成對現狀的預設,中國接受滿洲作
為一個分離實體的存在,而日本則保證不謀求面向南方的進一步領土要求。
中國還願意承諾壓制學生、新聞記者、政治家和軍閥的反日運動,作為對日
本幫助中國發展經濟的報答。
③ 舒爾青格爾:《外交頭腦的形成》,第 94 頁。
④ 斯蒂芬?E。佩爾茲:《奔向珍珠港事變:倫敦海軍裁軍會議的失敗和第二次 世界大戰的開始》,第 56—63
頁。
① 松本重治:《上海時代》第 2 卷,第 104—126 頁。
1934 年中國願意與日本妥協部分地反映了國際格局。中國曾指望的對日
本的排斥並未實現。美國正按照白銀購買法執行一項自我中心的政策,開始
以高出世界市場的價格蒐購白銀。直接結果是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白銀大
量外流,導致白銀嚴重短缺和貨幣危機。銀行關閉,商店停業。①憎恨美國的
情緒上升,伴之以中國也許必須同日本共處的信念。英國準備幫助中國恢復
財政秩序,但沒有日本的認可,就不可能承擔大規模的計劃。由於所有這些
原因,有些中國人認為中日和解的時刻已經到來。
這些支援和解的人喜歡引用孫逸仙 1924 年的泛亞細亞講話。引用講話的
頻繁程度是中國同日本建立和平關係的興趣的標誌。不會令人感到驚訝的
是,1935 年伊始汪精衛發表講話,及時引用孫逸仙強調中日合作的言論,並
保證竭誠把兩國召到一起。國民政府和國民黨訂出嚴格法規,控制反日示威
和抵制日貨,彷彿就要把這項政策付諸實施。不久以後,6 月 15 日在南京精
心舉行了將日本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的儀式。
不幸的是,對那些為穩定中日關係做出艱苦努力的人來說,那個慶典標
志著這一短暫的企圖和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