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第2/4 頁)
有效地把許多地區不同層次的黨、軍和政的工作協調起來。
③ 林邁可:《不為人知的戰爭:華北,1937—1945 年》。林邁可回憶,由於密碼 錯誤,毛澤東的“從群
眾中得到尊重”竟被譯成“從迷霧中得到珍寶”。大約 經過一年,在 1941—1942 年,日本人破譯了中共
密碼,始能解讀中共電文。
日本的入侵和中國的最初反應
1937 年 7 月,日本在中國的軍隊最強有力地由關東軍代表。它的總部設
在滿洲城市長春(新京),它的主要任務是保護日本在偽滿洲國的利益,但
它也試圖在華北建立柔順的緩衝區,以排除國民黨的勢力。關東軍一時很成
功,但在 1935 年末策劃華北五省(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和綏遠)脫離
與南京的聯絡時卻遭到了難堪的失敗。這一笨拙的舉動激起了愛國怒火,1935
年 12 月 9 日在北平爆發了由學生領導的示威運動,並很快擴充套件到中國大多數
主要城市。在華北地區本身,根據《辛丑條約》的條款,有一支規模小得多
的日本駐軍,總部設在天津。它的指揮官們與關東軍爭奪在河北北部的權勢,
但他們的野心大大超出了他們當時所能支配的力量。這支駐軍總數僅約 6000
人,正是他們的一支分遣隊於 7 月 7 日在盧溝橋同宋哲元的第 29 軍的中國巡
邏隊發生了衝突,當時第 29 軍比他們強大得多。
日本在華北的行動既有政治上的和軍事上的動機,也有經濟上的動機。
為了把華北的經濟與滿洲國和本土島嶼的經濟聯絡起來,在滿洲國當局(關
東軍和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華北派(天津駐屯軍及其經濟機構——行政
公署)和日本各財團之間進行著無休止的協商。①每一方的軍事指揮部為了自
身利益都拉攏東京的決策者,但他們常常無視他們不贊同的指示。東京的決
策者們也說不上較為一致,他們深知他們對戰地指揮官的控制是有限的。日
本人確實從未找到能使他們在中國的行動真正協調起來的途徑。
7 月 7 日後不久,駐屯軍得到關東軍和本土島嶼的增援。它重編為華北
方面軍,兵力不久達 20 萬人左右。同時在華中——頭 16 個月裡戰鬥最頻繁
的場所——日本兵力達 25 萬人,由最終成為華中派遣軍的部隊指揮。
在華北,駐屯軍很快佔領了北平和天津,然後,得到加強的華北方面軍
沿這一地區鐵路系統的輻射線出動,如圖 9 所示。在多數地區,日本的推進
只遇到微弱的抵抗。宋哲元的第 29 軍最初表現堅定,但不久即向南撤退。山
東省主席韓復榘將軍不戰而潰,開啟了經過山東通向關鍵性的鐵路樞紐與華
中門戶的蘇北徐州的道路。(不久,韓即被蔣介石逮捕並處決。)
在西北和西邊,戰鬥比較激烈。在詭詐的軍閥主席閻錫山的全盤指揮下,
山西部隊一度勇敢地守衛娘子關。在大同以北,①山西軍隊與林彪指揮的中共
第 115 師的混合部隊於 1937 年 9 月末,在平型關贏得令人振奮的勝利,雖然
在戰略上並不重要。(見下節《根據地的建立》)然而,山西首府太原於 1937
年 11 月 9 日陷落,而日本人繼續沿同蒲鐵路向西南方進軍,直指黃河大彎曲
處。盧溝橋事變後一年,日本對華北的佔領大致如圖 9 所示。
當然,這完全不是真正的佔領,而只是一些點和線的網路。華北方面軍
在進軍中有時離開主要的交通走廊,並在農村成扇形展開。有時他們襲擊經
過的村莊,但並不想駐守鄉村,這是他們力所不及的事。僅僅在華北,主要
的鐵路線長達 3000 英里左右;單單保護這些鐵路線和守衛沿線的城鎮就分散
了他們大約 20 萬人的兵力。結果是,對遙遠鄉村的控制只能交給中國的合作
者。在 1937 年 12 月一份含糊的指示中,華北方面軍將任務交給鄉村警察和
① 中村隆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