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部分(第1/4 頁)
戰派——由陳果夫、陳立夫兄弟的 CC 系領導——把美國的調解努力視為對他
們鏟共計劃的阻撓,在他們心目中,只有鏟共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這
種看法後來為美國的支持者所極力推行。
也許更具有影響的是國民黨政府內的普遍憤慨情緒,這種憤慨情緒是美
國要求其改革而引起的。行政院長宋子文在提到這一不必要的建議時指出,
在過去,“一個政府告訴另一個政府它該做這些事情,這就意味著戰爭”。①
但是,中國和美國的領導人都知道,後者無法勸誘前者實施那種挽救正在敗
落的命運所必需的廣泛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改革。此外,國民黨領導人也清
楚地意識到,不論美國人可能對他們如何失望,資本主義的美國都會在任何
同共產黨人的生死較量中支援他們。②
① 約翰?魯賓遜?比爾:《馬歇爾在中國》,第 330 頁。
② 關於最近出版的專著提到這種看法,見南希?伯恩科普夫?塔克:《國民黨中國的衰落及其對中美關係
的影響,1949—1950 年》,載多蘿西?博格等編:《不確定的年代》,第 63 頁;以及同一作者:《屈辱
的模式》。
共產黨方面也明白國際政治生活中的這一基本事實。但他們的宣告強調
馬歇爾立場中固有的更直接的矛盾,儘管——一點不假——甚至直到調解努
力可能成功的託辭不再能保持的時候,共產黨人才選擇使這一點上的壓力逐
步升級的辦法。不過,馬歇爾還是被置於一種尷尬的境地,一方面企圖居間
促成和平解決辦法,與此同時,卻又代表向爭端中的兩黨之一提供援助和支
持的主要國家。
根據對 39 個步兵師和空軍的供應計劃而答應向國民政府提供的武器裝
備,在日本投降時的交付量大約只有一半。其餘的部分是在後來交付的,其
時這些武器要用來對付的敵人已經很明顯了。在政府與中共為接收日佔區領
土而展開的競賽中,美國將政府軍運往這些地區,從而向政府提供了援助。
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還利用美國海軍陸戰隊去控制這些地區,以待政府軍的
到來。1946 年 2 月 25 日,也就是整編軍隊方案公佈的那天,美國還批准在
中國組成一個軍事顧問團,以幫助中國政府發展軍隊。這個顧問團於 3 月份
成立。美國人還向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的援助中國計劃提供了 5 億美元,其
絕大部分都交給了國民黨統治區。1946 年 6 月 14 日締結租借“供應線”貸
款協定,據此美國增加了給中國政府的追加貸款,用以購買在第二次世界大
戰時就已約定,但迄未根據戰時租借法案交付的民用裝備和物資。接著,在
8 月份,也就是在國民黨對共產黨地區的進攻已經開始之後,美國人還締結
了另一項協定,批准以 1.75 億美元的總價格,向國民黨政府貸款出售價值為
9 億美元的戰爭剩餘物資。這種“民用型”物資包括小型船隻、車輛、建築
材料、空軍軍需物資和材料,以及通訊裝置。與此同時,有關美國與中國政
府間通商與航海的友好條約的談判正在進行中。①
就美國一個主要盟國的得到承認的政府而言,這樣的援助可能是完全合
法的。但是,放在中國國內政治環境中來看,馬歇爾作為敵對兩黨之間不偏
不倚調解人的立場,從一開始就由於他的國家對國民黨政府連續不斷的戰略
性支援而受到損害。共產黨對 1946 年夏季期間這種關係的宣傳攻擊逐步升
級,他們指責美國加強政府的軍事力量,因此是慫恿國民黨以軍事手段解決
衝突。美國暗自承認這一指控言之成理,於是從 1946 年 7 月底禁止船隻裝運
武器彈藥到中國。這就是馬歇爾所聲稱的“影響中國政府的行動路線以及影
響軍民兩方面政治反動派確定了的立場與計劃的努力”的一部分。①
儘管如此,禁運還是在 10 月份被部分解除,並於 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