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部分(第3/4 頁)
石線的建成,在黃河灣最前沿與華北及遠
至滿洲國的所有主要城市之間日本人有了直接的聯絡。共產黨的資料開始提
到“運輸戰”,並擔心地注意到濠溝、炮樓以及經常性的護路巡邏。
這些措施在軍事和經濟兩方面沉重地壓在華北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及
其控制下的居民身上,特別在冀中和冀東平原。它們的效果表現在 1939 年和
1940 年上半年華北鐵路的“破壞活動”急劇減少(見表 23;但“運輸事故”
幾乎必然包括隱蔽的破壞)。晉察冀的一個幹部報告,在 1940 年中,“敵人
採取像[江西蘇區]那樣的碉堡政策。這些碉堡星羅棋佈。僅在冀中就約有 500
個,相隔一至三英里”。①正常的貿易模式遭到破壞,因為日本人或傀儡佔據
了行政-商業中心,而農民們則被夾在共產黨人所加的規定和另一方強加的規
定之間。最後,地主、高利貸者、二流子、土匪——感到在根據地受新秩序
虐待的所有人——可以利用清剿計劃試圖恢復失去的權勢,或者只是報仇。
有些人變成了告密者。在八路軍和地方部隊被趕走後,他們可能殺害留下來
的幹部或積極分子,並向支援這些人的農民算帳。直到“第一次反共高潮”
被擊退前,鄉紳和其他不滿分子也可能尋求國民黨的支援。一支武裝匪徒甚
至可能在晉察冀根據地的鞏固區內活動幾個月,到處殺害幹部。②關於這段時
期,彭德懷後來回憶道:
亦有少數地區的群眾,在敵人的嚴厲威逼下,甚至有動搖或投敵者,從一九四○年二月前後
至七月,華北抗日根據地大片地迅速變為游擊區。大破襲戰[即百團大戰]之前,只剩下兩個縣城,
即太行山的平順和晉西北的偏關。原來一面負擔的群眾變為兩面負擔(既對抗日政府負擔,又對
偽政權負擔)。③
華北的形勢還沒有達到危機,但確實是嚴重的。需要採取行動以恢復主動。
百團大戰
1940 年 8 月 20 日,八路軍對日本發起了最大規模的持久的攻擊戰。22
個團的兵力(約 40000 人)在高稈作物形成的“青紗帳”的掩護下,儘量出
其不意地襲擊了華北的運輸網,他們挑選了在防禦上相當薄弱的正太線給予
特別沉重的打擊。所有主要的鐵路和公路都處於攻擊之下,並被反覆切斷。
路基、橋樑、編組站和有關設施都遭到嚴重破壞。重要的井陘煤礦裝置被破
壞,停產近一年。大約持續了三個星期的戰役的這個第一階段讓位給第二階
段,在第二階段中主要目標是碉堡和日軍推進到爭奪區的其他據點。這種轉
移相當於更換易受攻擊的弱點:當日軍積極利用據點體系時,運輸網的防守
較欠安全;相反,當派出的小分隊撤回來阻擋對鐵路和公路的襲擊時,碉堡
成為更具誘惑力的目標。實際上,這次戰役的目的是迫使日軍放棄囚籠和蠶
① 片岡鐵哉:《中國的抗戰與革命》,第 206 頁。意譯的譯文。
② 哈特福德:《鎮壓與共產黨的成功》,第 432—434 頁。
食戰略,退回防守鞏固的駐地,再次把農村讓給共產黨人。在戰役的第二階
段,更多部隊參加了戰鬥,總數達到 104 個團。幾年後,百團大戰直接指揮
者彭德懷隱晦地說,他們是“自發”參戰的,沒有得到八路軍總部的命令。①
到 10 月初,第二階段接近尾聲,而第三階段正在開始,這時得到增援的日軍
縱隊尋求與八路軍交戰以消滅他們。幾次激烈的反攻斷斷續續地進行了兩個
月,此後百團大戰被認為是結束了。
百團大戰的背景——誰批准並計劃的,原因何在——至今仍不清楚。日
本人對這次戰役的反應是如此殘酷,以致回顧時它像是一個錯誤,而有些領
導人,尤其是毛澤東,可能曾經希望否定這次戰役。在以後的歲月裡,毛在
他的著作中間接暗示他對這次戰役持批評觀點,而且他可能一直感到不安。
這不是他的那種軍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