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部分(第4/4 頁)
戰略。20 多年以後,在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指責說毛
甚至事先並不知道這個計劃,因為彭蓄意欺騙,這時彭正在被批鬥。雖然這
似乎不可信,但這或許有一點實質性的東西。彭在反對這種指控的辯護材料
中寫道,在位於晉察冀而不是在延安的八路軍總部擬定作戰計劃後,總部向
每個地區指揮部下達了動員令,並通報毛領導的中央軍事委員會。按原計劃,
這次行動應於 9 月初開始。但彭寫道:
為防止敵人發覺,保障各地同時突然襲擊,以便給敵偽更大震動,大概比預定時間提早了十
天,即在八月下旬開始的。故未等到軍委批准(這是不對的),就提早發起了戰鬥。①
此外還有個問題,那就是多個團自發行動,未經八路軍總部批准,更不說延
安了。
如果彭德懷的敘述——寫於 1970 年他死前不久——是實情,那麼毛和黨
中央確實未參與百團大戰的構思或計劃,而進行這場大戰的“主要戰略”動
機,除彭和他的同事們可能已經考慮到的以外,也就不存在了。所提到的這
些動機之一是反擊蔣介石和重慶政府方面的投降傾向:如果戰爭升級,中共
投身鬥爭之中,那麼蔣和日本人之間的任何和解都像是怯懦的投降。與這一
解釋有關的是,外界指責共產黨避開日軍而把大多數真正的戰鬥留給國民黨
軍隊,他們只是利用戰爭擴大自己的勢力,共產黨領導人對這種指責很敏感。
國民黨人大肆宣傳說,中共深思熟慮的和玩世不恭的政策是把 70%的力量用
於擴張,20%用來對付國民黨,只有 10%用於抗日。①所提到的第三個動機是
把注意力從華中新四軍進攻國民黨軍這件事上引開,幾乎恰在此時這些進攻
達到高峰。
彭德懷承認這次戰役“拖得太久”,但他為其重要性辯護說,百團大戰
在緊隨反磨擦衝突後維護了中共抗日形象,證實了囚籠政策和蠶食政策的失
敗,恢復了根據地對不少於 26 座縣城的控制,並使“動搖分子”就範。即使
① 《彭德懷自述》,第 237 頁。
① 《彭德懷自述》,第 236—237 頁。彭德懷還說第一次反共高潮的軍事行動只是 根據他的命令計劃執行
的,事先未通知延安,也未得到延安批准。如果是這 樣,在延安的毛澤東和他的同事們一定因不能控制華
北戰場和華中戰場的高 級指揮員而感到大為失望。
① 這已成為國民黨史的誠實問題。我曾較詳細地研究這個問題,並認為這種政 策從未宣佈過;在這種意義
上此項指控是捏造。但在某些時間和某些地點,中 共的實際行為接近於這種力量劃分。見範斯萊克:《敵
與友》,第 159 頁。
這些理由與進行這次戰役時地區和戰術上的考慮相比並不那麼重要,但並不
妨礙利用這些理由在事後進行宣傳。無論毛和黨中央可能擔心過什麼,他們
卻什麼也沒有說。毛致電彭德懷,祝賀他取得巨大勝利,而在公開的敘述中
百團大戰成了傳奇材料。
百團大戰後的掃蕩戰(1941—1943 年)
如果百團大戰旨在挫敗日本的清剿活動,那麼它是極不成功的。華北方
面軍被八路軍的行動所震撼和刺痛,加倍努力把華北置於控制之下。在多田
將軍及其繼任者岡村寧次將軍(1941 年 7 月—1944 年 11 月)任內,日軍對
所有華北根據地施加野蠻而持久的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