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第3/4 頁)
人也承認,由於未能在武漢把國民黨軍隊打垮,他們已失去速勝的機會。這
時國民黨軍隊已經撤退到有利於日本軍隊前進的現代交通幹線之外的崎嶇山
區。日本高階指揮部預料勝利的時間已經不是三個月,也許是三年了。④
① 即汪精衛在南京建立的偽國民政府,也自稱國民政府,不是維新國民政府 — — 譯者。
② 論述汪精衛變節投靠日本人的權威記述有:博伊爾:《中日交戰,1937—1945 年》;朱子家(金雄白):
《汪政權的開場和收場》;及傑拉爾德?E。邦克: 《和平陰謀:汪精衛與中國戰爭, 1937—1941 年》。
③ 董顯光:《中國與世界新聞界》,第 72 頁。
④ 布托:《東條英機與戰爭的來臨》,第 135—136 頁。
中國的戰爭動員
儘管日本反覆挑釁,蔣介石還是把那不可避免的戰爭推遲了好幾年,他
認為他必須首先鎮壓共產黨人,並提高軍隊的素質。但是,到 1937 年 7 月,
國民黨中國依然可悲地沒有準備好戰爭。因此,在以後的兩年裡,他們倉皇
失措地將國家置於戰時體制。
在南京的十年中,蔣曾特別注重武裝力量的現代化。一個德國顧問團—
—其中最著名的是漢斯?馮?賽克特和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將軍——開
始訓練新式的軍官團。為中央軍的精選部隊進口了主要由德國製造的大量武
器和裝備。建立了空軍的核心,並籌劃用德國建造的潛艇、巡洋艦和魚雷艇
裝備海軍。①
馮?塞克特將軍曾特別向蔣強調,高度發達的國防工業對維持一支現代
化軍隊是必不可少的。不過就這種工業基礎的明顯的重要性而論,實際成就
是太少了。直到 1935 年,為了發展重工業,才建立國家資源委員會。資源委
員會於 1936 年開始一項發展工業的三年計劃,但直到戰爭開始後資金仍嚴重
不足。②因此, 1937 年國家的國防工業仍停留在草創階段,而軍隊仍繼續大
量依賴外國的武器和裝備來源。中國的兵工廠的確生產了大量的步槍和機
槍,但幾乎所有的重武器以及載重汽車、石油和無線電裝置仍然不得不進口。
大約 30 萬軍隊已經接受了德式訓練,但其中只有 8 萬全部用德國武器裝備。
大約 170 萬國民黨軍隊的其餘部分,以歐洲和日本的標準看,訓練很差,裝
備窳劣,而且分屬於無數實際上各自為政而又互相猜忌的司令部。③
政治上,中國也已開始為預期的與日抗爭進行動員,但是進展同樣很慢,
令人憂慮。1936 年 12 月西安事變(第 3 章《對南京十年時期國民黨統治的
評價》)後,國民黨人與共產黨人開始談判第二次統一戰線。蔣介石同周恩
來於次年頭六個月會談了五次,然而到 7 月戰爭爆發時仍未達成協議。①
1937 年春,蔣介石還曾採取不尋常的步驟,邀請全國 400 多位頭面人物
到旅遊勝地廬山出席談話會,共商國是。被邀出席會議的不僅有國民黨的知
名人士,而且有小黨派(如中國青年黨、國家社會黨、第三黨和學術及職業
團體的傑出非黨人士胡適、傅斯年和張伯苓)。談話會實際上是直到戰鬥已
經開始的 7 月 16 日才召開的。儘管政府早在戰前就試圖這樣做,以便與不斷
高漲的抗日情緒保持一致,但它依然繼續監禁如陳獨秀等政治犯,並對抗日
民族救亡運動的民眾領袖即所謂“七君子”起訴。
不過,戰事一開始,戰爭準備就加快了步伐。與共產黨人的統一戰線終
於結成。政府的領導結構全部更新。同時,絕非不重要的,是政府、民眾和
物資開始向中國西部內地省份大規模遷移。因此,國民黨統治的結構和環境
① 劉馥:《現代中國軍事史》,第 97 頁;威廉?C。柯爾比:《德國與中華民國》, 第 217—223 頁;於爾
根?多梅斯:《推遲的革命》,第 580—585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