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第2/4 頁)
百姓的損害甚至超過對日本人的損害。大約四五千個村莊和 11 個大城鎮盡成
澤國。據說有二百多萬人無家可歸,一貧如洗。甚至七年以後,在一些村莊
裡所能看到的,只是從幾英尺河道淤泥中露出來的廟宇弧形屋頂,和光禿禿
樹木頂端的枝椏。①
然而,在上海、在臺兒莊和在黃河上表現出來的決心,在戰爭初期國民
黨人的抵抗中是非典型的。許多中國指揮官猶豫而膽怯。②他們多數享有地方
自主權已經很長久了,不會僅僅為了服從蔣介石的命令而去冒生命和權力的
風險。例如,省主席韓復榘可恥地把山東省丟棄給日本人,雖然他與大多數
人不同,因違抗蔣的命令而付出了生命代價。他於 1938 年 1 月被處決。
雖然日本人在攻克武漢的曠日持久的戰役中蒙受了重大損失,但他們在
大炮、坦克和飛機方面的優勢,使他們終於能在 1938 年 10 月 25 日奪取這座
城市。僅僅四天以前,他們實際上未遇抵抗就拿下了廣州。日本戰略家們確
實認為,中國人現在要投降了。
國民黨政府某些成員確實對戰爭可怕的破壞感到嫌惡。例如,蔣介石的
焦土政策導致的 1938 年 11 月的長沙大火等災禍,就是明證。此外,在英國
① 劉馥:《現代中國軍事史》,第 200 頁;弗蘭克?多恩:《中日戰爭,1937—1941 年:從盧溝橋事變到
珍珠港事變》,第 146—168 頁;《中華志,1937—1943 年 六年抗戰中國重大發展綜述》,第 354—356
頁。
① 多恩:《中日戰爭,1937—1941 年》,第 177—178 頁;柯樂博:《20 世紀的中 國》,第 225 頁;勞倫
斯?蒂普頓:《中國的惡作劇》,第 104 頁。估計潰堤時 被瀉出的水淹死的人數高達 325000,甚至達 440000,
見鏡涵:《黃泛區的災 情和新生》,《觀察》第 3 卷第 3 期(1947 年 9 月 13 日),第 22 頁;《密勒氏 評
論報》第 105 卷第 12 期(1947 年 5 月 17 日),第 319 頁。但是,其他資料 記載,中日雙方的生命損失
是相當輕的,因為中國居民已經預先知道毀堤計 劃,又因為洪水前進得慢,見歐里渥:《特殊的不宣而戰
的戰爭》,第 209—210 頁;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檔案中國專檔 119,2781 函,《河南區辦事處:歷史, 迄
1947 年 3 月 31 日止》,第 4 頁。
② 多恩:《中日戰爭,1937—1941 年》,第 167、201、205 頁;博伊爾:《中日交 戰,1937—1945 年》,
第 139 頁。
和法國為了與希特勒和平相處,於慕尼黑獻出了捷克斯洛伐克之後,靠外國
干涉反對日本的希望也於 1938 年 9 月受挫。只有蘇俄向中國提供援助。有人
認為,它之所以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延長戰爭,從而削弱國民政府。因此,有
人爭辯說,戰爭的真正得益者是中國共產黨人,他們利用國民黨剿共戰役中
斷的喘息機會來擴張地盤。
政府中對抗日政策抱有疑慮的人的首要發言人是汪精衛。作為國民黨的
副總裁,他名義上是國民運動的第二號領袖人物。汪雖然是富有魅力的政治
家,在國民黨內有相當多的追隨者,但他在蔣介石支配的政府中掌握的權力
是很小的。因此,也許是受過大的政治野心,以及對不能改變那強加於中國
人民的抵抗戰略的絕望這雙重動機的驅使,他於 1938 年 12 月 18 日從重慶逃
跑了。後來,在日本人的實際支配下,他於 1940 年 3 月在南京建立了維新國
民政府①來和重慶政府對抗。②
在蔣介石方面,他並不顯得垂頭喪氣。他樂觀地宣稱,放棄武漢“標誌
著我們的鬥爭從防禦到進攻的轉折點”。③儘管這似乎是虛張聲勢,但連日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