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部分(第1/4 頁)
行漫記》)到 1944 年末和 1945 年新聞記者、外國武官,和美國軍事觀察組
成員(“迪克西使團”,見下《美國與中國共產黨人》節)的訪問。
陝甘寧(見地圖 10)是中國最貧瘠、長期落後而且人口稀少的地區之一。
儘管它面積廣漠(大致相當於美國俄亥俄州),但只有大約 140 萬居民。大
多數極端貧困,但估計地主和富農占人口的 12%,卻擁有土地的 46%。農業生
產不穩定,生長期短,雨量稀少且難以預測,大暴雨會倏然而至,沖走莊稼,
並把解凍的黃土坡沖刷成一條條溝壑。在 1928 年到 1933 年間,饑荒席捲了
中國西北部,包括陝甘寧在內;千百萬人死去,大量土地荒蕪。劇烈的地震
會週期性地摧毀那些掘進黃土峭壁的窯洞。與嚴酷的自然環境一起,這一地
區長期為動亂、騷動和暴力所困擾。它長期
未能從 19 世紀 70 年代可怕的穆斯林暴動中完全恢復過來。土匪和軍閥是本
地的特產。
有幾種情況使陝甘寧不同於其他的根據地。(1)作為中共總部所在地,該
地區的絕大部分在實行較溫和的統戰土地政策前已經歷了土地革命(沒收地
主的土地),因此鄉紳的反抗比其他根據地弱。(2)陝甘寧是唯一遠離日本軍
隊的根據地。雖然延安受到過幾次轟炸,但陝甘寧沒有其他根據地必須對待
的安全和生存問題。(3)由於沒有中央政府和偽軍,陝甘寧軍事形勢比較簡
單。(4)日本戰線後方的根據地是常被分割的各種地區混合體,有鞏固區、半
鞏固區和游擊區,而陝甘寧則幾乎全部是鞏固區。(5)由於陝甘寧地區人口稀
少而且落後,改善生活的措施比其他根據地更為有效,也更明顯。八路軍的
警備部隊也可以更自由地作出這方面的努力。(6)毛澤東和黨政軍中央機關在
陝甘寧,意味著政策的執行可以得到最高層密切的和不斷的監督。
雖然陝甘寧邊區政府在 1937 年 9 月 6 日才正式宣佈成立,但它在這以前
很久就開始工作了。直到 1937 年春,它像早期的江西蘇維埃那樣,許多職責
下放給由黨監督的地方軍政委員會。1937 年採取統一戰線政策後,沒收地主
財產被終止了,而一個由更多人參與的“新民主”體制被建立起來——然而
並不廢棄黨的最終控制。每一級都選舉人民代表大會,從代表大會產生行政
機構,處理政府的實際工作。雖然宣佈了普選權,但黨可以不許某些人投票
或當選:漢奸、罪犯、敵特、低能兒等等。國民黨黨員可以投票併為人代會
工作,但只作為個人,不作為一個有組織的政黨的代表。此外,每一級行政
機構都必須由上一級的機構批准,並向其負責。共產黨員在各級人代會中佔
很大比重;在行政機構中他們通常也佔多數。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選舉程式
很快就終止了,而邊區人代會直到 1939 年 1 月才召開,這意味著無論是名義
上還是事實上,整個結構都是由黨中央任命的邊區政府指導。
從 1937 年直到戰爭結束後很久,邊區政府主席都由中共最受尊敬的老政
治家之一的林伯渠(也叫林祖涵)擔任。林生於 1886 年,比毛澤東早出生 7
年,他曾經是孫逸仙的同盟會和國民黨的早期成員。在 20 年代第一次統一戰
線時期,他同時為國共兩黨工作。1927 年後,他去過莫斯科,然後回到江西
蘇區,並參加了長征。到 1938 年,他是黨的中央委員會的委員。
除了這一行政機構外,還要求成立工人、婦女、青年等群眾團體,並逐
漸開始在各級出現,但在這一時期這些團體似乎不很活躍。除民兵外,軍隊
實際上是獨立於這些統戰結構之外的,由中央軍事委員會直接控制。在兩年
左右的時間裡,延安和整個陝甘寧出現了相當規模的官僚機構。同時,在 1937
年到 1940 年間,估計約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