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部分(第2/4 頁)
0 萬人遷入,大多得到邊區當局的認可。①有些人
是由外省遷來的農民,開墾荒地;有些是老兵、殘廢軍人和受贍養的人。但
大約有一半來自中國東部和中部失陷的城市,其中有學生、教師、新聞記者、
作家、各類知識分子。1938 年末,據說有 2 萬名學生等候批准進入陝甘寧。
②然而,儘管他們具有理想主義精神,延安和陝甘寧根據地的嚴酷生活也使許
多人感到震驚。有些人不僅對如此嚴峻的物質條件難於適應,而且對政治環
境也有同樣的問題。這裡個人主義和批判性的獨立思考不像在北平或上海那
樣受到重視。
雖然無論用什麼標準衡量,陝甘寧都是非常貧窮的,但邊區經濟在戰爭
最初幾年還是相當穩定的。這是一種混合經濟,既有公營企業或壟斷企業,
也有在全面的政府監督和價格管理下執行的大量私人經濟。除了早先沒收的
土地以外,私人佔有和耕種土地受到鼓勵。允許租佃與僱用勞力,規定有最
高地租和最低工資,但常不能執行。這一時期農民的經濟負擔相當輕。大部
分雜稅已經廢除,甚至土地稅也已普遍豁免,只向小部分農村人口徵收。這
一點之所以成為可能,部分是因為有來自捐獻與沒收的資源,部分是因為有
重要的國民黨的補助,部分是因為與陝甘寧以外地區有廣泛的貿易。①所有這
些條件到 1940 年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對毛澤東而言,從 1936 年中期到 1939 年中期是一段不尋常的安全期,
從日復一日的重壓下解放出來,當時他有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多的時間從事研
究和思考。在毛的謀士陳伯達協助下,他在這幾年中寫下了許多最富有洞察
力的重要文章。②正是從這時起,人們開始越來越經常地聽到“毛澤東思想”
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見施拉姆的著作第 14 章,第 844 頁以下各頁。)
2.山西。山西恰在陝甘寧東面的黃河對岸;它的西南角在黃河東大彎處
伸向西安和陝西省的門戶潼關。到日本戰線後方去的中共部隊必須透過山
① 彼得?施蘭:《遊擊經濟:陝甘寧邊區的發展,1937—1945 年》,第 99 頁。另 有 8。6 萬名移民在 1941—1945
年間到達。
② 約翰?伊斯雷爾和唐納德?W。克萊因:《造反者和官僚:中國一二九運動參 加者》,第 179 頁。
① 這種補助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每月補助的總額 60 萬元在 1937 年中期相當 於 18 萬美元(近似匯率為
3。35∶1),即每年 215 萬美元。“這筆補助在 1938 年足以支付 1936 年政府全部開支有餘。這表明國共合
作解除了陝甘寧邊區政 府前兩年的全部財政困難。”見施蘭:《遊擊經濟》,第 183 頁。
② 雷蒙德?F。懷利:《毛澤東主義的出現:毛澤東、陳伯達和對中國理論的探 索,1935—1945 年》,第 2 — 4
章。
西,延安和各華北根據地之間的交通往來也必須經過山西。除山東的外,所
有這些根據地的總部都設在山西東部山區。
中共的統一戰線在任何地方都不如在山西那樣有效,而且在戰爭爆發前
這種努力就已頗有成效。首先,這意味著要與該省的軍閥主席閻錫山打交道,
而中共把他當作僅次於蔣介石的統戰目標。就本能和氣質而言,閻顯然是反
共的。但他求生本能更強,而這使他能如願地維持對山西的統治達 20 年以
上。閻害怕任何人侵入他的領地,不論其政治色彩如何;到 1937 年初他害怕
蔣介石和日本人,超過了共產黨。①1936 年春閻要求增援以抵抗共產黨對晉
西南的入侵,蔣和中央政府開始進入山西,而在 1936 年 12 月西安事變引起
的部隊調動期間這一過程仍在繼續。從 1935 年末華北自治運動開始時(甚至
更早)起,日本對山西的威脅已很明顯,而 1936 年 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