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第4/4 頁)
美國在華經驗,1911—1945 年》,第 184 頁。
② 關於戰時的教育,見休伯特?弗雷恩:《戰時中國教育》;威廉?P。芬恩;《日本侵略對中國高等教育
的影響》;約翰?伊斯雷爾:《西南聯合大學:作為首要價值的遺風》,歐俊臣(音):《戰時中國的教
育》,二文均載薛光前編:《中日戰爭期間的國民黨中國,1937—1945 年》。
③ 稱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譯者。
① 陳達:《現代中國的人口》,第 61 頁。遷徙到中國西部的移民,其精確的人數不可能確定。陳估計,華
北和華東主要城市有 350 萬居民從日本人手下逃離出來。這些人大概構成了國民黨區域永久性難民的主要
部分。陳達估計另有 1075 萬人從城鎮化程度較低的地區逃出。這些人中間許多無疑是農民,他們在戰事發
生時離鄉背井,但是隨後返回了。對逃往中國西部的難民數字,一些估計高達 5000 萬。見張嘉璈:《惡性
通貨膨脹》,第 14、25 頁。不過,這確實是不準確的。白修德著《尋找歷史》第 79 頁談到難民數字的估
計是如何變得嚴重誇張的。
恨當地的商人和房主索要歧視性的價格和租金。另一方面,當地居民怨恨下
江人①的架子和傲慢。新來者確實試圖壟斷政府的主要職能,攫取對金融貿易
和經濟的全面控制權。政府機關和工廠中令人歆羨的工作拒絕僱用本地人,
下江人認為他們懶惰和笨拙。幾年過去後,語言上的差異不再阻礙本地人與
難民之間的交往了,互相通婚愈來愈尋常,而且價格上的雙重標準也大量消
失。然而本地人對工作和社會地位上的歧視的不滿,直到戰爭結束還沒有完
全消除。②
① “下江人”,是四川人對長江下游省區的人的一種稱呼——譯者。
② 陳達:《現代中國的人口》,第 62—68 頁;史國衡:《中國進入機器時代:中國軍事工業勞工研究》,
第 9—12 頁及各處。
1939—1945 年的惡化:軍事
1938 年 10 月下旬武漢和廣州失陷後,戰爭的特徵和國民黨區域的狀況
起了深刻的變化。戰事漸次進入一種僵持局面。尤其在 1941 年 12 月 7 日③
日本攻擊珍珠港後,國民黨領導人預料西方盟國能夠打敗日本,無需中國作
進一步的犧牲。畢竟他們已經單獨與日本打了四年半仗。因此,他們對與日
本人作戰,不如對遏制共產黨人那麼專心致志。共產黨人日益增強的勢力和
地區性的控制,對戰後時期的國家統一和穩定呈現了不祥之兆。但是,最重
要的是重慶國民黨政府發現,它自己陷入了似乎不可逆轉的軍事、經濟、社
會和政治的惡化過程。這種惡化,到 1945 年使它處於虛弱和萎靡不振的狀
態。
國民黨人於 1938 年 10 月在武漢戰敗後並未屈服。這時,日本的領導人
認識到,他們對中國人的抵抗能力估計錯了,皇軍假如進入內地繼續追擊那
些不可捉摸的防守者,只會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因此,他們採取了一種新
戰略,著重以政治手段確保對中國的控制。首先,他們鞏固自 1937 年 7 月以
來所佔領的地區的控制。當時他們在華北和華中僅有效地控制大約 10%的土
地——基本上是主要城市以及主要鐵路和公路沿線地區。他們需要消滅許多
小股的抵抗力量,並利用佔領區的生產能力為本國經濟服務。①
其次,日本人決心拖垮國民黨人,直到他們因“內部分裂”而崩潰。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