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第3/4 頁)
:《抗戰
以來四川之工業》,《四川經濟季刊》第 1 卷第 1 期(1943 年 12 月 13 日),第 27—33 頁;許滌新:《抗
戰以來兩個階段的中國經濟》,《理論與現實》第 1 卷第 4 期(1940 年 2 月 15 日),第 33—44 頁;《中
華志,1937—1943 年》,第 436—439 頁;張嘉璈:《惡性通貨膨脹:中國的經驗,1939—1950 年》,第
211—218 頁;休伯特?弗雷恩:《自由中國的新政》,第 41—42 頁。
② 《戰時後方工業是如何建立的》,第 12 頁。
③ 《中華志,1937—1943 年》,第 438 頁。
① 石西民:《抗戰以來的中國工業》,《理論與現實》第 1 卷第 4 期(1940 年 2 月 15 日),第 53—54 頁;
林繼鏞:《抗戰期中民營廠礦遷川簡述》,《四川文獻》第 62 期(1967 年 10 月 1 日),第 4 — 7 頁;休
大學也加入了向內地的遷移。由於它們曾經是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策源
地,日本軍隊對它們進行了特別的報復。1937 年 7 月 29 日,日本飛機轟炸
了天津南開大學。翌日,日本的大炮轟毀了殘存的校園。最後,他們用煤油
縱火焚燒廢墟,以徹底毀滅這一抗日中心。北平的清華大學先被日本搶劫者
有計劃地掠奪一空,然後它的建築物被改成皇軍的一座座兵營、醫院、酒吧、
妓院和馬廄。其他在上海、南京、武漢和廣州的大學都屢遭轟炸。②
學生們和教授們成為湧往內地的難民潮的一部分。1939 年後期,原來的
大學、學院和職業學校只剩 6 所留在日本佔領區,其餘足足有 52 所教育機構
已遷入內地,還有 25 所避入外國租界或香港。參加西行隊伍的那些人,有時
不得不走上兩三千英里才找到一個戰時避難所。例如,中國最著名的三所大
學清華、北大和南開起先避難到湖南長沙,他們在那裡建立了一所聯合大學。
③但是,到 1938 年 2 月,學生們和全體教員不得不再次遷移,這次是去雲南
的省會昆明。一批乘火車和輪船取道廣州和河內。第二批由 257 名學生和 11
位教授組成,基本上是步行,跋涉一千多英里到達新校址。
戰爭使教育機構蒙受重大損失。17 所學校被迫關閉;成千上萬青年輟
學。當然,有的學生待在家裡,但其餘學生成百上千地加入了國民黨軍隊或
共產黨的游擊隊,或者參加軍隊的文娛或護理隊。對於那些繼續學習的人來
說,流亡大學的條件往往是極差的,課本、圖書資料和科學儀器裝置均嚴重
短缺。教授們往往丟失了他們的講稿和其他參考資料。學生們和教授們都覺
得生活條件嚴酷。廟宇、祠堂或籬笆牆的棚屋變成了教室和宿舍。板條箱當
課桌;照明不足。
精神昂揚至少部分地一度彌補了物資的匱乏。學生們感到,只要他們繼
續學習,就是對他們所痛恨的侵略者的蔑視。政府當局也認為他們是國家未
來的棟樑,他們為戰後國家重建作準備比在軍中服務能更好為國效力。因此,
除偶然的空襲和其他不便外,教育體制繼續照常運轉。再則,因為實際上所
有學生都受政府貸金資助,並免予應徵入伍,大學註冊人數從 1936 年 42000
名學生增長到 1944 年的 79000 名。
幾百萬難民的湧入,深深地影響中國西部的省份。①直到當時,內地省份
是與世隔絕的,它們僅僅從沿海地區接觸到近代化的影響。相比之下,許多
難民來自富有閱歷的中等和上流階級,習慣於財富、權力和現代舒適生活。
他們常常屈尊俯就那些習慣古怪、語言難懂的比較土氣的本地人。他們也怨
伯特?弗雷恩:《自由中國的新政》,第 42—43 頁;斯諾:《爭奪亞洲的戰爭》,第 149 頁;巴巴拉?W。
塔奇曼:《史迪威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