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部分(第1/4 頁)
小股的抵抗力量,並利用佔領區的生產能力為本國經濟服務。①
其次,日本人決心拖垮國民黨人,直到他們因“內部分裂”而崩潰。②
因而,他們在加緊對國民黨區經濟封鎖的同時,開始了一場破壞性的空中戰
爭。1939 年春,他們奪取了江西的南昌,切斷了重要的浙江-湖南的鐵路。
11 月,他們以一支兩棲部隊在廣東西部的北海登陸,並挺進 100 英里攻取廣
西省會南寧。這是對國民黨人的一次摧毀性的打擊,因為它切斷了通向河內
的新鐵路線,而中國人當時正透過這條鐵路線取得足佔他們極為需要的進口
物資的 1/3。其後,1940 年 9 月,日本人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封閉了
河內與昆明間的重要鐵路線。此後,國民黨人依靠新開闢的勉強可以通行的
滇緬路、香港(日本人於 1941 年 12 月佔領)的空運和通往俄國的漫長的隊
商卡車路,從外部世界取得供給(見圖)。
日本人不加區別地空襲軍事的和居民的目標。與破壞軍事設施和工廠相
比,他們的目的更重在使民眾在精神上垮掉。實際上在國民黨區的所有城市,
包括桂林、昆明和西安,都遭到了空襲。然而,重慶遭受空襲最為嚴重。1939
—1941 年轟炸了 268 次,城市大部毀壞,成千上萬的人死亡。僅 1939 年 5
月大轟炸的頭兩天,就有 4400 人死於非命。①
但是,中國人的抵抗意志既非空襲,亦非封鎖所能摧毀。確實,重慶民
眾不屈不撓的意志,在轟炸持續期間一直是堅定的,只是到 1941 年晚些時候
轟炸停止後才有所衰退。封鎖未完全收效,部分是因為國民黨人在 1939 年 7
月已經使從日本佔領區運來多數貨物的交易合法化,後來又對這種交易積極
促進。日本人無法停止這種貿易。他們不可能在中國佔領區與未佔領區間二
③ 因國際時差,中國記載珍珠港事件,日期為 12 月 8 日——譯者。
① 劉馥:《現代中國軍事史》,第 202—203 頁;秦鬱彥:《日中戰爭史》,第 296—297 頁;卡爾遜:《中
國軍隊:其編制和軍事能力》,第 73 頁;吳相湘:《第二次中日戰爭史》,下冊,第 573—574 頁。
② 片岡鐵哉:《中國的抗戰與革命:共產黨與第二次統一戰線》,第 152 頁。
① 吳相湘:《第二次中日戰爭史》,下冊,第 587—588 頁。
千多英里邊界的每一英尺,哪怕是每一英里都加以監視。許多日本人也在這
種貿易中主動勾結。因此,戰爭時期國民黨中國輸入品中,相當大而又無法
確定的一部分是透過這種所謂走私交易進來的。②
1940 年 7 月,日本內閣的一場重大爭論也影響了他們在中國的活動。日
本領導人發覺,除非他們獲得東南亞的豐富自然資源,在中國取勝將依然無
望,而且他們確信西方列強全神貫注於歐洲的戰爭,他們商定把帝國擴張的
範圍擴大到中國戰場以外去。他們希望——雖然不是確信——透過外交途
徑,他們能夠在南方達到他們的目標。這一決定不可避免地改變了對華戰爭
的特徵,也導致了在一年稍多一點的時間內進攻珍珠港。③
在中國方面,戰略和政治上的考慮已經使國民黨領導人相信要打一場消
耗戰。蔣介石宣稱,日本人在中國遼闊的地域推進,把他們的人力資源和裝
備攤得太開了。“我們的敵人打的時間越長,它陷入的困難也就越多;我們
打得越久,我們就更堅強,更有決心。”①像日本人一樣,蔣也希望避免決戰,
因為他預料西方盟國最終會被拖入反對日本的鬥爭。開始,他只期待盟國的
物質援助和對日本的經濟制裁。但是,在珍珠港事件(這個訊息在重慶受到
興高采烈的歡迎)後,他期待英國,特別期待擁有巨大技術資源的美國,會
承擔打敗日本的主要責任。到 1943 年,美國駐華大使克拉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