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部分(第2/4 頁)
E.高思評論
說:“中國人使自己相信,他們太疲憊,過於精疲力竭;裝備也太差,不能
出更大的力了,尤其是在無需再如此努力的時候;而且他們可以保持他們所
有的抗日的東西,坐下來歇口氣,並把注意力集中於規劃中國戰後的政治和
經濟問題。”②
把國民黨的注意力從日本人那裡引開的主要政治問題,是與中國共產黨
人不斷增長的磨擦。1941 年 1 月新四軍事變③(見第 12 章)後,統一戰線實
際上已不復存在。有影響的國民黨領袖們——最著名的有軍政部長何應欽和
黨務工作者陳立夫——多次刺耳地鼓吹髮動一場根絕赤禍的運動。蔣介石頂
住了這些壓力,主要是因為他害怕盟國將停止對國民黨軍隊的援助,如果它
公開卷入內戰的話。然而,自 1939 年年中起,他就調動他的許多最精銳的部
隊——不同的時候在 15 萬至 50 萬人之間——去封鎖共產黨人在西北的根據
地。④
雖然國民黨人與日本人雙方從 1938 年後期起都甘願打一場消耗戰,但這
並不意味著戰鬥已全面減少。日本人偶爾也發動一場攻勢以達到有限目標。
例如,1940 年 6 月,他們攫取了重要的長江口岸宜昌,以阻斷華中糧倉各省
與重慶之間的貨物流通,以及取得一個更靠近國民黨地區的空軍基地。1942
年夏,在詹姆士?杜立德將軍轟炸東京後,日本人以 10 萬軍隊攻入浙江和江
② 程玉桂:《中國的對外貿易和工業發展;1948 年的歷史綜合分析》,第 148—149 頁。
③ 布托:《東條英機與戰爭的來臨》,第 153 頁;博伊爾:《中日交戰,1937—1945 年》,第 300 頁;藤
原彰:《日本陸軍的作用》,載多蘿西?博格和岡本俊平合編:《作為歷史的珍珠港事變:1931—1941 年
的日美關係》,第 191 頁。
① 蔣介石:《抗戰建國》,第 108 頁。
② 《美國對外關係:1943 年,中國》,第 142 頁。
③ 即皖南事變——譯者。
④ 查爾斯?F。羅曼努斯和賴利?森德蘭:《史迪威指揮問題》,第 303 頁;劉馥:《現代中國軍事史》,
第 205 頁;L。P。範斯萊克編:《中國共產黨運動:美國陸軍部報告,1945 年 7 月》,第 71—72 頁。
西,搗毀可能在將來用以對其本土島嶼進行轟炸的空軍基地。他們也定期向
國民黨戰線發起進攻,相比之下,他們較少佔領新的土地,而較多蹂躪農村,
掠奪或毀壞新近的收穫,阻止國民黨人積聚具有潛在危險的精選的部隊,或
者在實戰中訓練新兵。①在所謂相持的這幾年內遭受的傷亡——特別是早期—
—是重大的。中國人承認死亡人數 1940 年為 34 萬,1941 年為 14.5 萬,1942
年為 8.8 萬,1943 年為 4.3 萬。②但是從 1939 年到 1944 年初,戰線並無重
大變動。敵對雙方之間的戰略平衡,在將近六年中變化甚微。
在戰爭後半期,國民黨軍隊人數在 350 萬以上。③但是,它不是一支統一
的國家軍隊,而是對中央政府忠誠程度不同,訓練、裝備和作戰能力各異的
軍隊聯合體。這個參差不齊的集合體的中心是“中央軍”。1941 年,在全部
國民黨軍隊三百多個師的總數之中,中央軍約有 30 個師近 50 萬人。在戰爭
進行過程中,蔣擴充了這支武裝,以至到戰爭結束時,中央軍約有 65 萬人。
在 1937 年,中央軍的軍官是中央軍官學校的畢業生,這是有代表性的。他們
學習過現代軍事技術——30 年代時常由德國教官傳授。政治灌輸在他們的訓
練中顯得很重要;軍官們高度效忠於蔣介石。①
然而,大多數國民黨武裝是軍閥部隊的直接衍生物,由不受中央政府節
制的名聲顯赫的人物指揮。因此,他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