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頁)
《社會新聞》,第 6 卷第 19—20 期(1934
年 2 月 27 日),第 264 頁;郭華倫:《中共史論》,第 2 卷,第 183—184 頁。
③ 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稿》,第 2 卷,第 503 頁。
④ 《紅旗》,第 29 期(1932 年 1 月 25 日);郭華倫:《中共史論》,第 2 卷,第 335 和 367—368 頁。
① 曹伯一:《江西蘇維埃之建立及其崩潰》,第 464 頁。
一個群眾組織,②而毛澤東在 1927 年《湖南報告》中評論道:“嘴裡天天說
‘喚起民眾’,民眾起來了又害怕得要死……”③當 1927 年中共第一次轉移
到農村遇著中國農村的人民時,動員群眾就成為一件緊迫的事情。這時黨員
必須明確:誰是農民?他們支援革命的積極性如何?如果失去紅軍保護因而
面臨反動派的報復,他們驚恐到什麼程度?透過組織和技巧,或者透過政策
和宣傳,如何更有效地把群眾動員起來?
一旦 28 個布林什維克與農民群眾建立了密切的聯絡,他們的觀點也開始
轉變。他們現在在黨內已不再形成鐵板一塊的集團,並且他們也沒有全部遷
入中央蘇區。但是他們中間沒有一個人已完全接受毛提倡的群眾路線的全部
內涵。雖然 1931 年 9 月 1 日的中央指示要求中央蘇區竭盡全力動員群眾以鞏
固根據地,①但是它的要旨明確地在於透過激烈的階級鬥爭來動員群眾。它對
用反對“壞人”代替專門反對地主、富農、商人的那種措詞含糊的軍隊口號
的批評,它對富農分壞田的堅決主張,以及它對忽視反帝工作的不滿,全都
說明了這一點。中央以為,只需激勵階級特性和階級鬥爭,蘇維埃就能喚起
廣大的被壓迫群眾。這些批評和建議反映在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一次黨代會的決議裡,這次大會宣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於 1931 年 11 月在
江西瑞金成立,以毛澤東為主席。②在這些早期的指示中沒有跡象表明這些運
動可能是一種動員群眾的方式,沒有提到關心人民和愛護人民,也沒有允許
人民監督和批評政府和黨的工作。
甚至在 1934 年 1 月 28 個布林什維克路線鼎盛時期召開的五中全會上以
及在 1934 年的決戰前,關於目前形勢和黨的任務的決議還提出:“中國革命
鬥爭的勝利首先直接依靠共產黨,依靠黨的正確的布林什維克的政治路線和
實際工作,依靠黨的行動上思想上和政治上的一致,依靠黨員的布林什維克
的紀律,依靠黨領導群眾鬥爭的能力。只有堅決地奮鬥,反對一切離開和曲
解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布林什維克的路線,黨才能勝利的領導爭取蘇維埃中
國的鬥爭。”③只是在當年初次遭受嚴重的軍事挫折後,甚至在當權的 28 個
布林什維克的言行中也出現了分歧和動搖。例如一般被認為是長征前 28 人中
最接近毛澤東的張聞天一方面說:
我們都要採取發動群眾、經過群眾、依靠群眾的路線。因為在這裡的問題,不[是]簡單的
捉幾個人或殺幾個人,或沒收徵發一些地主和富農的東西,而是一個怎樣在執行我們的明確的
階級路線中發揚群眾的積極性、提高群眾的覺悟程度、團結與組織群眾在蘇維埃政權的周圍[的
問題]。
另一方面,他加緊了“赤色恐怖”。“赤色恐怖應該是我們對於這些反革命
分子的回答!特別在戰區邊區,我們對於任何反革命的活動,必須立刻採取
② 《紅色文獻》,第 194 頁。
③ 《毛澤東選集》,第 1 卷,第 44 頁。
① 郭華倫:《中共史論》,第 2 卷,第 312 頁。
② 蕭作梁:《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內部的權力關係》,第 165 頁;郭華倫:《中共史 論》,第 2 卷,第 306
頁。
③ 《鬥爭》,第 47 期(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