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3/4 頁)
愈缺少,也出現在中國的其他部
分。1938 年和 1939 年國民政府撤退到四川和雲南,結果,像重慶這樣的城
② 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編:《中國農村調查資料五種:江蘇省農村調查》,第 1 卷,第 25、28、30 頁。
① 馬黎元:《戰時華北農作物生產及敵偽對糧食之掠奪》,《社會科學雜誌》,第 10 卷第 1 期(1948 年 6
月),第 65 頁。
② 同上書,第 71—72 頁。
市一夜之間擴大到三倍以上。新的城市居民大多出身於中產階級,喜愛豬肉、
雞、蛋、麵粉、蔬菜和水果等食品。城市周圍的地區生產不了足夠的產品以
滿足需求。價格上漲了,農民於是把他們很大一部分土地和勞力投向這些產
品,而不是糧食,從而糧食又供應不足。①到 1941—1942 年,稻米、小麥和
其他糧食的價格開始比照特種農產品的價格上升。於是農民開始把更多的土
地轉用於生產這些糧食。與此同時,戰時對勞動力的需求使許多青年脫離務
農,而去工廠和到運輸業做工,更不要說在前線服務了。到 1943 年,許多跡
象表明,西南的農業經濟已經發展到了它的極限。農業生產在下降,儘管是
逐漸下降。發生了乾旱,但是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農業勞動力。②
在和平、穩定時期,農業生產可能會短暫下降,但會很快恢復。而在戰
時的條件下,當勞動力在播種、田間管理或收穫時被抽走,生產就會持續下
降。當然勞動密集的作物所受的打擊最重。作物的種類和種植週期有很大的
地區差異,以致在北方或南方抽掉同樣多的勞動力對生產的影響很不一樣。
供應最大部分上市餘糧的農戶,通常要僱用非全日的勞動力。雖然對農
作物的需求引起了農產品價格上揚,但是在農忙季節僱用農業勞動力的費用
比許多作物的價格上漲得更快。我們知道,在 1941 年以後,這種情況在四川
是非常嚴重的。③可能在這個國家的其他地區情況也是一樣。到 1943—1944
年,許多農戶受困於價格和費用的嚴峻壓力,不得不削減他們的播種面積。
大的、富裕的農戶仍有足夠的土地養活他們自己。然而,削減播種面積造成
了總產量下降和土地利用模式的變化。其後果是需辛勤管理的作物的上市量
下降得最厲害。甚至向城市銷售的糧食也下降了。
戰爭的負擔主要仍落在農民身上。格雷厄姆?佩克 1941 年在陝西南部和
河南北部進行了廣泛的旅行,他報告說,軍隊到處徵用農民的大車,甚至農
民的家庭成員。不管作者走到哪裡,他發現“農民真正關注的一個緊急問題
就是國民黨徵用大車”。①沒有大車,秋收的莊稼不能運走;沒有大車,冬季
就不能為土地上肥;沒有大車,農民就不能把糧食運到市場,也不能買回他
們需要的東西。另一個沉重的負擔就是週期性的徵糧,全村要交大致固定的
數量。幾乎沒有一個村能免除。雖然像鄭州、洛陽這樣的城市被日軍佔領了,
但是那裡的生活似乎不像農民那樣艱難。佩克描繪了 40 年代早期華中北部農
村普遍的殘酷景象。
賦稅和徵用如此沉重,一般農民都知道,如果天氣不如人意,或者如犁頭折了,牛死掉,
他就要陷入嚴重困境。大批體格健全的年輕人被徵走了——有些村莊約佔他們的 3/4——只有
老人、孩子和孕婦在地裡正常勞動,大多數家庭才能夠維持下去。②
在 1949 年和 1950 年,共產黨的土改隊來到北方農村,實地檢查土改的程序。
他們報告說,他們到達的每一個村莊,在 1937 年至 1949 年間,牲畜、農具、
① 董時進:《抗戰以來四川之農業》,《四川經濟季刊》,第 1 卷第 1 期(1943 年 2 月 15 日),第 48 頁。
② 同上書,第 51 頁。
③ 王銀元:《四川戰時農工問題》,《四川經濟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