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3/5 頁)
們的共同特點。到中日戰爭開始時,詩歌與小說都集中到當前現實的主題上。
城市中的象徵主義和現代派的傳統從中國大陸上消失了。④
戲劇
中國現代戲劇的發展,與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有著許多相同之處。二者
都是有意識的對傳統的反抗,從受西方啟發而產生的新形式開始。1907 年,
一小群中國學生在日本組織了春柳社,並且用清一色的男演員演出了翻譯的
小仲馬的《茶花女》和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①(《黑奴籲天錄》)
等劇作。從此,這種新劇種的業餘演員們稱其為“新劇”、“新戲”,後來
又稱作“文明戲”或“現代戲”,以與傳統的戲劇相區別。1927 年,早期的
劇作家之一田漢採用了“話劇”這一名稱,以表明它與傳統的京戲——基本
上是“唱的戲劇”的重大背離。②
同新詩一樣,新劇構成了“文學革命”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事
實上作為傳播新思想的媒介,它起了更為突出的作用。胡適在《新青年》上
對易卜生③的介紹,繼之而來的《玩偶之家》中文譯本,以及胡適的易卜生式
的戲劇《終身大事》,將這種新的戲劇媒介轉向社會改革。但在藝術質量方
面,在 20 世紀 20 年代發展起來的新劇,甚至比詩歌還要粗糙,儘管被翻譯
③ 邦妮?S。麥克杜格爾譯編:《夢中的路:何其芳詩文遜,第 126 頁。
① 萊蒙托夫(Mikhail Lermontov, 1814—1841 年),俄國第一流的浪漫派詩人、 小說家——譯者。
② 同上書,第 169 頁。
③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第 1 卷,第 208—209 頁;許芥昱:《20 世紀中國詩 集》,第 277 頁。
④ 然而,這種現代派傳統已經重新流行,如今在臺灣和中國城市以“朦朧詩”面 目興旺起來。
① 《湯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長篇小說,林紓在 1901 年把它譯為中文,譯名為 《黑奴籲天錄》,以後春
柳社的歐陽予倩把它改編成話劇《黑奴恨》上演—— 譯者。
② 胡耀恆:《曹禺》,第 16 頁。
③ 易卜生(HenrikIbsen,1828—1906 年),挪威戲劇家——譯者。
成中文的外國劇作的數量相當可觀。當時少數幾部劇作,不過是以社會叛逆
或者個人挫折為主題的文學習作,如胡適的《終身大事》,郭沫若的三部曲
《三個叛逆的女性》,洪深的《趙閻王》,以及田漢的《湖上的悲劇》、《咖
啡店之一夜》和《名優之死》。
作為一種表演藝術,新劇較之詩歌和小說兩種書面文藝體裁遇到了更多
的困難。雖然在 20 年代有一些劇社或劇團已經組成,尤其是“民眾劇社”(1921
年)和“南國社”(1922 年),但它們是“業餘的”。從這一詞的雙重意義
講,它們只是“愛好”戲劇的作家和學生的群體,很少或者根本沒有編演戲
劇的專業知識。儘管有田漢、歐陽予倩,特別是洪深(他曾在哈佛大學隨貝
克教授的 47 寫作實驗班接受實際訓練)的努力,在 20 年代根本沒有專業性
的“戲劇”可言。一個劇目很少上演一、二次以上,通常作為慶典的一部分,
在中學的禮堂或其他公共場所演出。非職業性的劇團缺乏資金和人才;有時
他們的演出被認為對學生的道德產生不良影響,遭到學校或者地方當局禁
止。遲至 1930 年,根據夏衍的一篇有趣的記述,他所屬的業餘劇團在上海租
用了一家日本人的帶有移動舞臺的劇院,舉行了一場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
的“盛大演出”,但男女“演員”寥寥無幾,每人不得不充當幾個角色,還
要與導演一起充當舞臺服務人員,在幕間更換佈景和移動舞臺。①
直到 30 年代早期,中國現代戲劇才最終在寫作和表演兩方面成熟起來,
這在很大程度上要單獨歸功於一個人。
曹禺就讀於清華大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