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第4/4 頁)
意互相保持密切接
觸,以防止一個偶然事件發展為一場大戰。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本身也有
同樣的要求。日本想迫使美英承認新形勢,作為日本願意維持大國合作框架
的代價。這是一個脆弱的政策,它依賴於日本和其他強國能看到的利益的微
妙平衡。它也將依賴於日本軍方是否準備支援廣田的策略以及中國領導人是
否願意接受現狀。
1934 年廣田不是沒有取得成功。至少在表面上,日本軍方支援利用和平
的和政治的手段來加強中日關係並增進日本在中國的利益。誠然,關東軍和
辛丑和約天津駐軍(所謂天津駐屯軍)中的某些人已在策劃入侵華北。南滿
鐵路渴望在滿洲經濟發展中保持其壟斷地位,但因此受到非企業界的日本擴
張主義者日益增長的攻擊,它也對將其業務擴充套件到長城以南感到興趣。然而
此時,這些打算還沒有形成日本控制華北的龐大計劃。東京的軍政首腦一定
對 1931 至 1933 年的成就感到滿意。①
就列強而言,他們一般預設了日本在滿洲的地位。他們甚至還表現出對
在那裡的經濟發展進行投資的某些興趣。隨著日本重新強調合作,日本與英
美之間的對抗正在消失。誠然,還有令人惱怒的事,如 1934 年 4 月 17 日的
天羽宣告。在該宣告中,外務省發言人強烈譴責其他國家對中國的軍事援助
以及具有政治含義的經濟和技術援助。此項宣告措辭含糊,而當華盛頓和倫
敦要求澄清時,外務省立刻讓步,重申它堅持國際合作。②當然,不管多少花
言巧語都不能掩蓋日本將自己視為東亞主要強國這一事實。然而,它準備在
此基礎上重建國際合作的框架。畢竟這是這樣一個年代,埃勒裡?S.斯托威
① 多蘿西?博格和岡本俊平編:《作為歷史的珍珠港事變:1931—1941 年的日美 關係》,第 135 頁。
① 中村隆英:《日本向華北的經濟推進,1933—1938 年》,載入江昭編:《中國人 與日本人:關於政治
和文化相互影響的文集》。
② 博格和岡本俊平編:《作為歷史的珍珠港事變》,第 108—110 頁。
爾正給美國外交官員講授“國際法是強國的法,用來保護強國的財產,也是
為不妨礙與對手激烈競爭而詳細制定的”。③日本正試圖保持這種“強國”地
位,並許諾不將它的對手擠出亞洲。出於同一思想,外相廣田對重新談判海
軍裁軍條約以保持大國合作精神感興趣。對他和對東京文職領導人來說,定
於 1935 年舉行的海軍談判的成功將保證美、英和日本能面對新的現實繼續共
處。不幸的是,日本海軍另有想法。他們接受以無限制海軍軍備為後盾的獨
立外交概念,反對達成國際協定的任何措施,特別反對與美國達成裁軍協定。
④然而,甚至海軍也沒看出即將到來的戰爭前景。它要求的是在西太平洋的優
勢,政府正試圖透過外交途徑取得它。雖然與美國的海上衝突被看作特別可
能,但日本海軍更有興趣同英國在東亞達成妥協。當然,這種妥協能否成功
將取決於美、英是否願意支援它,在這裡我們又回到海軍裁軍談判,以此來
檢驗三國合作的可能性。重要的是,當時這三個國家仍在尋求在亞洲和太平
洋穩定他們關係的途徑,至少他們還準備會談。
1934 年,南京政府也作了人事變動,好像準備在維持現狀的基礎上同日
本討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