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第3/4 頁)
革命外交,也來自約瑟夫?斯大林的“在一個國家
中建設社會主義”的政策。正當資本主義國家經歷著從未有過的困難並轉向
自我中心的政策時,蘇聯並沒有幫助世界範圍內的革命力量來支援這種趨
勢,而是以一個維持現狀的強國出現。在斯大林領導下,蘇聯開始強調舊模
式的外交以保持全球平衡。建立正常外交關係的建議擴大到美國,旨在同法
國訂立防禦協定的對話也開始了。在滿洲危機中蘇聯嘲笑國聯恢復和平的努
力過於微弱,但在其他方面並不觸怒在北滿的日本。莫斯科如此渴望討好日
本,以致提出談判出售中東鐵路。這些行動的背景是蘇聯唯恐捲入對日作戰,
而其他強國袖手旁觀。莫斯科需要在日本或德國進攻蘇聯前重新調整國際事
務,並在新的世界政治框架中找到它的位置。①
德國還沒有深切地捲入亞洲。希特勒曾在他的著作中表示他對亞洲人,
首先是對日本人的蔑視,而沒有什麼亞洲政策。他歡迎日本退出國聯,作為
對戰後和平格局的進一步攻擊。在他看來,一個更強大的日本將是一種受歡
迎的對蘇聯的抑制。同時,他發現在國民黨中國有許多合意的東西。蔣介石
明顯地正試圖在獨裁主義的基礎上,而不是沿資產階級的自由路線,締造一
個新中國。它將需要外國的資本、技術以及軍事顧問,而希特勒認為德國應
當供應它們。如果中國最終處於德國影響之下,顯然這比日本稱霸亞洲有利
得多,因為後者能威脅德國的經濟機遇。這種考慮導致德國在亞洲執行雙軌
政策,一方面期望同日本諒解以反對蘇聯,另一方面謀求與中國密切聯絡。
然而,當英美的捲入正在減小,同時納粹德國穩步成為東亞事務中的一個要
素時,德國將如何為中日危機提供新的解決方法是不清楚的。②
④ 松本重治:《上海時代》第 1 卷,第 167—191 頁。
① 恩迪科特:《外交與企業》,第 34—36 頁。
①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編:《通向太平洋戰爭之路》。
② 易勞逸:《夭折的革命》,第 4 章。約翰?P。福克斯:《德國與遠東危機,1931— 1938 年》。關於 1930
年代初期德國透過顧問澤克特和法肯豪森等人和透過翁 文灝主持的資源委員會培育國民黨的軍事實力和
工業實力,見威廉?C。柯爾 比:《德國與中華民國》。希特勒的轉向日本使中德合作中斷。
日本企圖獲得區域合作,1933—1937 年
瀋陽事件發生兩年以後,人們已看清,當滿洲危機可能給列強一個良好
時機來鞏固戰後國際體系時,他們沒有把握時機。日本在滿洲至高無上,它
無視這個體系。儘管所有國家,包括中國在內,正在尋找防止更大規模戰爭
的辦法,但是沒有哪個西方強國有足夠的實力或膽量對日本挑戰。然而日本
外相廣田弘毅相信,一個穩定的國際新秩序能在已發生變化的現實的基礎上
確定下來。他在 1933 年 9 月出任日本外相,他的外交試圖以承認日本在滿洲
的地位及其在中國的特殊權利和利益為基礎,在亞洲恢復列強間的合作精
神。他所說的“日本、滿洲和中國間的合作”,指日本願意不將其征服擴張
到滿洲以外,以回報中國的承認。在這個基礎上,日本將促進中國本土的經
濟發展,而中國將相應地停止反日政策。兩國間的貿易將得到增長;它們的
經濟關係將越來越相互依賴。同時,如果美、英等國承認新的現實,日本將
與這些國家“合作”,以維持亞洲和太平洋的和平與穩定。換句話說,如果
工業強國懂得世界和平取決於承認日本在亞洲大陸的特殊需要和利益,這些
國家之間的友好關係是能夠恢復的。①
對於新國際合作這一思想有很多話可說。它與德國當時在歐洲提出的
美、英等國認為值得接受的思想相似。這些強國願意支援德國的修正主義,
以便將德國留在國際事務的某些限定的體系內。他們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