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第4/4 頁)
安全地帶,在那裡他可以重建自己的力量。他將在那裡等待美蘇
之間不可避免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他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將
使他能夠在美國的庇護下開啟一條返回他失去的地盤的道路。在從公開職務
退隱的半年中,他以很大的決心努力實施這一計劃。例如,他對李宗仁及桂
系成員白崇禧將軍在長江以南組織可靠防禦的企圖進行暗中破壞。當仲夏之
際,白崇禧的部隊在湘南阻擊林彪前進時,白曾要求蔣介石向他調撥武器、
彈藥和軍費,蔣擔心這是對他自己計劃的挑戰,他們可能繼承他的政權,因
而加以拒絕。西北提出的類似要求也被拒絕,使那一地區本不統一的防禦指
揮更加無望。①
10 月,當林彪的部隊佔領廣州時,國民黨政府已遷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
的首都重慶。蔣介石於 11 月中旬重返那裡的政府。隨著 1949 年秋季人民解
放軍第一和第二野戰軍向西南挺進,蔣將政府殘餘部分從重慶遷往成都,接
著又在 12 月 9 日遷往臺灣。李宗仁在西南建立獨立的抵抗政府的計劃化為泡
影。當蔣介石到達重慶時,李宗仁離開了那裡,並拒絕返回。李去了香港,
後於 12 月初離港治病,流亡到美國。臺灣成了國民黨約 200 萬支持者的避難
所,其中包括 50 萬殘存的蔣軍部隊。
正當蔣介石和他的政府的殘餘部分逃往一個個城市,尋求最後的停留地
時,一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正在北平籌備。它於 9 月 21 日至 28 日召開,來
自中共、民盟、其他民主黨派、工人、農民、工商界的 662 名代表出席了會
議。這次大會正式透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綱領等議案,並於 9 月 27 日確
定北平為正式首都,將其名稱正式改回北京。四天後,10 月 1 日,毛澤東莊
嚴宣告人民共和國成立。
對於美國來說,它 1944—1945 年以來的對華政策的明顯窘況,現在已經
消除。美國的國民黨盟友遭到失敗,而同新的共產黨政府的任何關係的基礎
也幾乎被摧毀。美國官方與中國共產黨人最為和解的時期是 1946 年,當時,
馬歇爾使團謀求使中共參加聯合政府而作了調解努力。中國共產黨人與美國
人之間的距離隨著這一努力的失敗以及軍事對抗的逐步升級而擴大了。美國
人繼續向國民黨提供外交和物質支援,拋棄了中共將參加的聯合政府的想
法。
實際上,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中國很少有選擇的餘地。當這些年中
國的內戰與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的擴張同時發展時,美國對華政策的全球背
景變得越來越重要。美國外交政策首要的和最根本的假定是,歐洲是它首要
的利益範圍。因此,美國的絕大部分援助和關心便被匯入杜魯門主義、援助
希臘、土耳其和復興西歐的馬歇爾計劃的方向。冷戰以及隨之而來的在美國
的政治壓力,阻止了向中共的任何實質上的傾斜。對赫爾利指責的越來越熱
烈的讚揚,表明了防止選擇中共的種種強制力量。國民黨領袖們的判斷是正
確的:不管他們對美國來說是多麼討厭,美國除了支援他們之外別無選擇。
阻止向中共傾斜的同樣勢力,也阻止了完全放棄對國民黨的支援。
但是,國民黨政府的虛弱表明,給它撐腰需要巨大的努力。馬歇爾將軍
在擔任國務卿之後曾經告誡說,中國政府顯然沒有能力消滅作為中國政治威
脅的中國共產黨。因此,馬歇爾於 1948 年告誡國會,為了繼續進行任何此類
努力,“美國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