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第3/4 頁)
運動戰和陣地戰有效結
合的行動,使他們能夠協調地指揮遠遠超過百萬戰士的大軍在幾條戰線上同
時進行的相互配合的攻擊戰。
1948 年 9 月濟南失陷後不久,蔣介石表示,已對軍事戰略、戰術、訓練
和戰地組織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檢查。尤其是不惜代價堅守據點的做法必須放
棄。①蔣顯然終於領悟了他的軍事問題的實質,可是這種理解來得太遲了。
① 《中國問題白皮書》第 1 卷,第 332 頁。
國民黨政府的倒臺和美國政策的失敗
1948—1949 年冬季的幾個戰役結束後,隨後的一切急轉直下。由於主要
力量被摧毀,蔣介石政府的倒臺已是不可避免的結局。1949 年 1 月 14 日,
共產黨人公佈了他們的和平條件,這是嚴厲的八點建議,完全不同於他們
1945—1946 年的談判姿態。現在,他們提出要求,其中主要有懲辦戰爭罪犯
蔣介石,把蔣介石的殘餘武裝部隊改編進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散國民黨政府。
蔣介石拒絕接受這些條件,但在 1 月 21 日辭去了總統職務。副總統李宗仁將
軍作為代總統繼任,正式開始和談。由張治中率領的政府代表團於 4 月 1 日
抵達北平,但除了 1 月 14 日的八項條件外,他們幾乎得不到任何東西,而且
規定他們接受這些條件的截止日期為 4 月 20 日。國民政府拒絕了這些條件,
截止日期一過,人民解放軍立即開始渡江作戰。
人民解放軍利用幾個月的間歇時間,進行休整、統一編制和整編。1949
年初,野戰軍為離開他們原來的主要作戰地區進行活動作準備,改換了名稱。
彭德懷的西北野戰軍改稱第一野戰軍;劉伯承的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
軍;陳毅的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林彪的東北野戰軍改稱第四野戰軍。
聶榮臻的華北野戰軍在這一年年底正式撤編。
4 月 21 日,陳毅和劉伯承的部隊再次共同行動,沿 300 英里的防線渡過
長江。他們遇到極微弱的抵抗,4 月 24 日便佔領了國民黨的首都南京;5 月
3 日攻佔浙江省省會杭州;5 月 22 日佔領江西省省會南昌;5 月 27 日打下上
海。5 月中旬,林彪的部隊在武漢附近渡過長江,於 5 月 16—17 日奪取了這
座城市。他的進展在湘南一度受阻,由白崇禧率領的一支大部隊從 7 月至 10
月在那裡阻止了林彪部隊的南進。在白崇禧終於被迫在 10 月初撤離這一戰場
之前,雙方都報道了眾多的傷亡。林彪此後的進展較為順利,分別於 10 月
14 日和 11 月 22 日佔領廣州和桂林。但是,直到 1950 年 4 月底,林的部隊
才最後肅清了廣西和海南島的一切抵抗力量。
在華北和西北,山西軍閥閻錫山一直堅守省會太原,直至 1949 年 4 月
24 日該城被聶榮臻攻陷。西安在一個月後落入彭德懷之手;當政府在西北的
三個主要司令官拒絕共同防禦甘肅之後,蘭州也在 8 月底同樣易手。
國民黨政府在共產黨軍隊進攻之前搶先一步撤退時,發生了分裂。4 月
23 日,代總統李宗仁從南京逃往新首都廣州,政府各部年初以來就已遷往那
裡。可是,就連喪失了北部半壁河山的創傷,也不足以驚醒國民黨內各派系,
從而合併成一股反共的抵抗力量。蔣介石先是從其退隱的浙江奉化老家,而
後是從臺灣,繼續巧妙地操縱軍政事務;1949 年 7 月,他在臺灣建立了一個
個人的指揮部。大約與此同時,他恢復了對國民黨事務的積極控制。在這一
年早些時候,他已成功地把國民黨的空軍和海軍、忠於他的若干個殘留下來
的精銳陸軍師,以及政府價值三億美元的金銀和外匯儲備轉移到了臺灣。
蔣介石的計劃只是到 1949 年才漸漸變得明顯,即放棄全部中國大陸,撤
退到臺灣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