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第3/4 頁)
斯特萬?哈
勒爾和裴宜理著《中國社會中的融合教派:導論》,提供了總框架。韓書瑞
著《中國的太平盛世叛亂:1813 年的八卦教起義》是 19 世紀初一次重要的
起義的個案研究。其他教派研究成果的論文發表於《現代中國》季刊第 8 卷
第 3 期(1982 年 7 月)和第 8 卷第 4 期(1982 年 10 月)《中國社會中的融
合教派》專題論集。孔斐力著《太平天國幻想的淵源》,把太平天國的太平
盛世觀放在中西理論框架內。魯道夫?G.瓦格納著《重新制定天國的美景:
宗教在太平軍造反中的作用》是對洪秀全宗教的內容及影響之傾向的革命的
分析。
近來的論著已把農村社會模式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突出起來;許多論著已
把研究集中於其社會關係未必與更穩定、繁榮的農業核心內的社會關係一致
的動盪不安地區上。裴宜理著《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1845—1945 年》運
用社會生學態原理和社會戰略的人類學概念來分析華北平原的極貧困部分
100 年來的動亂;而哈里?J.拉姆利著《械鬥:中國東南部的暴力病態》研
究廣東省地方性不穩狀態。艾愷著《轉變中的鄉村名流:中國文化危機與合
法性問題》研究民國時期農村分離派、軍閥領袖人物的上層社會。R.G.蒂德
曼著《盜匪活動的持續:華北平原邊緣地區的事件》和菲利普?比林斯利著
《土匪、大亨和光棍:在中華民國初期地方控制的表層下》,提供關於民國
時期華北社會動盪不安的更多情況。
戴維?富爾著《中國江蘇省的地方政治動亂,1870—1911 年》研究城市
化了的長江下游非常不同環境中的社會動盪不安的原因。羅克珊?普拉茲尼
阿克著《中國農村的社會與抗議:辛亥革命前夕的抗稅與縣鄉政治》研究清
代最後十年出現的新社會緊張狀態。阿瑟?羅森鮑姆著《士紳權力與 1910
年長沙米風潮》是一篇詳細研究大城市風潮的論文,周錫瑞著《中國的維新
與革命:辛亥革命在湖南和湖北》,也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這次風潮。
當然,有許多別的不屬於上述分類的論著。喬舒亞?A.福格爾和威廉?A.
羅編《關於變化中的中國的若干看法:韋慕庭教授紀念論文集》編入各種各
樣研究民國的論著。婦女史也已受到注意。這方面的優秀入門書是馬傑裡?沃
爾夫和羅克珊?威特克編:《中國社會的婦女》。謝爾曼?科克倫和安德魯?謝
譯《中國一日,1936 年 5 月 21 日》,是 1936 年上海出版的那一天的五花八
門的(確有進步傾向的)個人生活自述文集的刪節本。該書豐富多采的內容
是這類 1870 年以來報刊上尚待研究資料的初步發掘。
蘇聯關於晚清及中華民國的研究
在一個尚告完整的世界,所有國家研究中國的史學者都會出自己應盡的
一份力量來了解中國近代史,即使看法紛紜。在這樣一個思想世界市場,全
面一致大概會小於全面爭論,但是,撰寫出來的歷史要堅持做到更充分地掌
握可核實的史實和理論解釋。近來,研究中國的史學者的接觸和交流已在中
國、日本及大西洋共同體三大中國學區域之間迅速增加,但是,與第四大區
域蘇聯的接觸和交流增加不太迅速。這是由於若干原因。蘇聯境外研究中國
的專家,能閱讀俄文者不多,蘇聯研究中國的專家派往國外不多,蘇聯出版
物不易獲得。研究主題,和研究者一樣,在蘇聯受到政治標準的鑑定和限制。
儘管如此,越來越多的歷史研究學術成果自 1960 年以來已經在蘇聯出現,其
中很多涉及一些對研究中國的非蘇聯史學者來說有興趣的題目。正如普林斯
頓大學吉爾伯特?羅茲曼教授在《蘇聯對前近代中國的研究:最近研究成果
評估》所說,“蘇聯作者的中國史及文學研究專案非常眾多、範圍很廣,而
且往往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