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第1/4 頁)
蘇區的道德經濟(1928—1934 年)》和《亞洲社會的農民戰略:道德的和理
性的經濟途徑——專題論集》[《亞洲研究雜誌》第 52 卷第 4 期(1983 年 8
月),第 753—868 頁]所收其他文章。
上個十年的許多出版物分屬於下述四類之一:可與文化人類學或人口理
論結合的聯鎖區域分析和空間研究;上層階級研究;農村社會和農民造反研
究;以及關於城市無產者的論著。在這個正在迅速發展的領域,上面提到的
論文可望不久以書籍的形式出版。
區域分析以不同的方式由吉爾伯特?羅茲曼著《中國清代的城市網和德
川時代的日本》、史堅雅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與伊懋可和史堅雅編《兩
種社會之間的中國城市》中的史堅雅及其他人的論文表現出來。源出於史堅
雅的市場體系理論的分析法也由臺北史學者在錯綜複雜的研究中使用,例
如,李國祁和朱鴻著《清代金華府的市鎮結構及其演變》。史堅雅著《中華
帝國晚期的流動戰略》把區域分析和家族研究結合起來。城市化問題在蘇
珊?曼著《中國的城市化與歷史變遷》中有進一步的探討。地方研究著作不
斷增加,今舉三例:寇爾:《紹興:清代社會史研究》;威廉?羅:《漢口:
一箇中國城市的商業和社會,1876—1889 年》;以及蘭德爾?斯特羅斯:《困
難的工作:中國江蘇西部農業的政治經濟,1911—1937 年》。劉耀著《太平
天國失敗後江南農村經濟變化的再探討》,從馬克思主義觀點看商業化的作
用。
社會史學者也已轉向文化人類學以求深入研究。詹姆斯?沃森著《中國
親屬關係再探討;歷史研究的人類學觀點》是有關親屬關係,特別是宗族的
人類學文獻的一個內容廣泛的指南。基本人類學分析法由莫里斯?弗里曼編
《中國社會的家庭與親屬關係》和阿瑟?沃爾夫編《中國社會的宗教和儀式》
上的論文表現出來。根據社會經濟環境運用文化人類學原理的新努力,可以
斯特萬?哈勒爾著《犁頭農村:臺灣文化與環境》作為範例。魯比?S.沃森
著《華南的階級差別與姻親關係》把親威關係與階級結構結合起來研究。帕
特里夏?埃佈雷和詹姆斯?沃森著《中華帝國晚期的親屬組織》首先採用歷
史人類學的有組織分析法。
人口研究的新階段以何炳棣著《中國人口研究,1368—1953 年》作為起
點,但是該專著使用歐洲人口史研究中發展起來的方法論。詹姆斯?李著《中
國西南部的糧食供應與人口增長》和詹姆斯?李和羅伯特?恩格著《18 世紀
滿洲的人口及家史:島夷人,1774—1798 年》說明這種趨向。王樹槐著《清
末民初江蘇省的人口發展》是一篇詳細研究該省人口發展的論文。傅築夫著
《人口因素對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及周源和
著《清代人口研究》,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人口研究上的成果。皮埃爾-
艾蒂安?維爾著《18 世紀的中國官吏與饑荒》;《亞洲研究雜誌》第 41 卷
第 4 期(1982 年 8 月)所載《糧食、饑荒與中國國家——專題論叢》中的全
部論文;以及詹姆斯?李、皮埃爾-艾蒂安?維爾和王國斌編《清代的國家倉
廩與糧食供應,1650—1850 年》,在糧食供應、政府政策及人口的研究上開
拓出新領域。
在美國,上等階級研究大多集中在名流而不在中國傳統的商紳劃分或民
國時期更不完全的上層階級劃分上。代表作有:肖邦齊著《四川地方名流的
構成和作用》和瑪麗?巴克斯?蘭金著《城鄉連續性:浙江兩個集鎮的望族》。
肖邦齊著《中國名流與政治變革》分析核心和周邊地帶內浙江省名流的組織
發展。名流制度的研究除親屬方面外尚落後,但是,理查德?J.史密斯著《中
國文化遺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