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第1/4 頁)
人及外交官》;沃倫?I.科恩:《中國派:顧臨、拉門德、索克思與美國-
東亞關係》;以及羅伯特?奧爾伯特?戴耶:《在華的銀行家和外交官,1917
—1925 年》。華盛頓會議以後亞洲國際關係仍是一個生動的討論課題。研究
華盛頓會議的最佳著作是羅傑?丁曼著《太平洋的軍事力量》。至於主要概
唸的介紹,見入江昭:《帝國主義之後:探求遠東新秩序,1921—1931 年》。
20 世紀 20 年代日本對華政策在一些專論中得到很好的研究,這些專論有馬
場伸也著《進退維谷的日本外交》,威廉?莫頓著《田中義—與日本對華政
策》,細谷千博和齋藤真著《華盛頓會議體制與日美關係》中的幾篇論文;
以及入江昭和有賀貞編著《兩次大戰之間時期的日本外交》所收麻田貞雄、
宇野重昭和大畑篤四郎的論文。
世界經濟危機時期“華盛頓會議體制”的崩潰,在克里斯托弗?索恩著
《外交政策的限度:西方、國際聯盟和 1931—1933 年遠東危機》中得到很好
的研究。遠東危機本身也有學者研究,專著有緒方貞子著《在滿洲的挑戰》;
臼井勝美著《滿洲事變》;詹姆斯?B.克勞利著《日本探求自主》,以及島
田俊彥著《滿洲事變》。至於對美國幫助中國的努力提供受挫的背景的動亂
所作的極好論述,也見小詹姆斯?C.湯姆森著《中國面向西方之時:美國改
革者在國民黨中國,1928—1937 年》。
1931—1945 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也由家永三郎著《太平洋戰爭》予
以生動的論述。在這部著作中,這位著名的日本歷史學家以自我批判、悔恨
的心情撰寫種種事件。許多與這位學者同時代的人,以及年輕的作者,合作
出版了角田順編《通向太平洋戰爭之路》。後一部著作是 1962—1963 年出版
的若干日本大史學家的七卷論文集,仍然保持檔案史料的發掘和勇於形成的
概念所產生的新鮮感。這部論文集已有若干卷譯成英文,最近出版的有詹姆
斯?W.莫利編《中國的困境:日本在亞洲大陸的擴張,1933—1941 年》和《日
本通向太平洋戰爭之路:日本突然爆發。倫敦海軍裁軍會議和滿洲事變,1928
—1932 年》。用英文撰寫的研究 20 世紀 30 年代日本擴張主義思想的最佳專
著,有馬克?皮蒂著《石原莞爾》和邁爾斯?弗萊徹著《對新秩序的追求:
戰前日本的知識分子與法西斯主義》。
史學界有研究西方列強對中日衝突的反應的權威著作。關於美國的反應
見多蘿西?博格著《美國與 1933—1938 年的遠東危機》;關於德國的反應,
見約翰?P.福克斯著《德國與遠東危機,1931—1938 年》;關於英國的反應,
見安妮?特羅特著《英國與東亞,1933—1937 年》,斯蒂芬?萊昂?恩迪科
特著《外交與企業:英國對華政策,1933—1937 年》和威廉?羅傑?路易斯
著《英國的遠東戰略,1919—1939 年》。珍珠港事變前夕亞洲的英美外交已
是一代學者熱烈討論的課題。主要問題是中國在造成日美之間的危機和最後
終於爆發戰爭中所起的作用。最近出版的專著,如彼得?洛著《英國與太平
洋戰爭的原因》和戴維?雷諾茲著《英美同盟的建立》,提供了詳細的分析。
在這方面也值得提到的專著,有多蘿西?博格和岡本俊平編的兩卷多國合作
的論文集《作為歷史的珍珠港事變》所收的多篇論文,和伊恩?尼什編《英
日疏遠,1919—1952 年》。
可惜,論及 20 世紀 30 年代中國對外政策的專著不多。這種狀況部分地
反映文獻資料的缺乏,而且也反映學者的主要興趣在於研究中國國內政治,
特別是國共關係。幾乎全部透過日本及西方史料來研究中國對外事務的反常
狀態,有朝一日將會得到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