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第2/4 頁)
同時,學者應利用這方面的已出版的為數不
多的專著,如吳天威著《西安事變》,以及入江昭編《中國人與日本人》所
收蘇珊?漢?馬什、易勞逸和入江昭的論文。關於近年研究中國對日本侵略
的反應的日本學者論文編目,見日本國際政治學會編《戰後日本之國際政治
學》。
戰時中國外交事務已再度傾向於由學者透過大國對外政策來加以研究。
最近出版的書中有克里斯托弗?索恩著《徒有其名的同盟:美國、英國與對
日本的戰爭,1941—1945 年》,邁克爾?沙勒著《美國十字軍在中國,1938
—1945 年》和入江昭著《實力與文化:日美戰爭,1941 年—1945 年》。
由於美國在中國政治和經濟中的日益增長的重要性,又由於中國問題在
戰後美國政治中引起的爭論,戰時和戰後的美中關係成為一個特殊範疇。鄒
讜著《美國在中國的失敗,1941—1950 年》是這個課題的開拓性研究專著,
現在已由其他學者利用鄒讜當時不能獲得的檔案文獻加以增補,雖然並未完
全取代。例如,見拉塞爾?D.布海特著《赫爾利與美國對外政策》,肯尼思?徹
恩著《在中國的困境:美國政策辯論,1945 年》,保羅?A.瓦格著《門戶的
關閉:中美關係,1936—1946 年》,威爾馬?費爾班克著《美國在中國的文
化實驗》,和加里?梅著《代人受過的中國通:範宣德的外交考驗》。美國
戰後對華戰略已由學者充分研究,有多蘿西?博格和沃爾多?海因裡希斯編
《不確定的年代:1947—1950 年的中美關係》所收的論文,羅伯特?布盧姆
著《限制:美國東亞遏制政策的由來》,南希?伯恩科普夫?塔克著《屈辱
的模式:中美關係和承認問題的爭論,1949—1950 年》,和小威廉?惠特尼?施
蒂克著《通往對抗的道路:美國對中國和朝鮮的政策,1947—1950 年》,所
有這些研究專著都需要在戰後亞洲國際事務的更大格局中敘述。這方面有用
的專著有永井陽之助和入江昭編《亞洲冷戰的由來》,唐納德?F.拉奇和埃
德蒙?S.韋爾萊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東亞國際政治》,入江昭著《亞
洲的冷戰》,和中嵨嶺雄著《中蘇對立與現代:戰後亞洲之再考察》。
3.南京十年時期的國民黨中國,1927—1937 年
直到 20 世紀 60 年代中期為止,史學界很少研究南京十年的歷史。然而,
從那時以後,南京十年已成為歷史探究的最熱門和最引起興趣的時期之一,
部分原因是對這個時期的解釋爭論激烈。1970 年,薛光前編《緊張的十年:
中國建國的努力,1927—1937 年》出版,該書是一部專題論集,所收論文大
部分是具有親國民黨的同情情緒的學者撰寫的。那些論文研究南京十年的政
治經濟和教育諸方面,總的意思是國民黨建立了國力的穩固基礎。薛光前及
那些論文著者認為,如果中日戰爭不在 1937 年爆發,中國就會成為現代繁榮
的國家。于爾根?多梅斯在他 1969 年出版的鉅著《推遲的革命:中國國民黨
的政治,1923—1937 年》中,也有和薛光前的解釋一樣的樂觀情緒。然而,
多梅斯也坦率地提到國民黨在取得政權後迅速地失去革命勢頭,不能博得民
眾擁護,而且缺乏實行土地改革的能力。撇開這似乎自相矛盾的解釋,多梅
斯的專著是現有的一部研究南京十年時期國民黨制度和政策的最博學的著
作。
薛光前和多梅斯對國民黨的有利評估,不久以後受到兩部強調國民黨制
度及綱領的缺點的專著挑戰。第一部是田弘茂著《國民黨中國的政府與政治,
1927—1937 年》。田弘茂研究國民黨制度及行政結構之後,斷定至少到 1937
年的時候,這些結構在組織上太弱,不能建立強大統一的國家。易勞逸著《夭
折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