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
諸葛亮指定的兩個繼任者,乃是其親信蔣琬與費禕。劉禪完全遵從諸葛亮的遺囑,不敢有絲毫違背。“亮卒,以(蔣)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三國志》卷四十四《蔣琬傳》。蔣琬死後,後主又以費禕為大將軍,錄尚書事,總理軍國政事。
2。“政由葛氏,祭則寡人”(5)
或許有人會認為,諸葛亮指定的是他自己,即丞相職務的繼承者,而不是皇位繼承人。須知,諸葛亮卒時,劉禪春秋鼎盛,只有二十七歲,諸葛亮當然不可能干預皇帝的立嗣大計。在君主專制的古代社會,任命軍政最高長官,一般都是由皇帝決定的,哪容得臣下自作主張。蕭何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為西漢開國第一功臣,劉邦賞賜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殊禮。劉邦死後,“(蕭)何事惠帝”,其地位相當於“相父”。史稱惠帝“為人仁弱”《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但即便如此,蕭何亦不敢疏慢君臣之禮。蕭何病重,惠帝親自探視,“問曰:‘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對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參何如?’何頓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漢書》卷三十九《蕭何傳》。同樣身為丞相,同樣輔佐幼主,諸葛亮的“跋扈”與蕭何的“恭敬”,不是有云泥之別嗎?
。。
3。千古之謎:諸葛亮是否“自取”(1)
行文至此,抑或有人會提出疑問,既然諸葛亮的“野心”昭然若揭,那為何他不取劉禪而代之,自立為帝。陳玉屏先生在其文章中論道:“當此之時,若論功,諸葛亮功在社稷;論權,蜀漢軍政外交,事無鉅細,亮皆專之;論才智,阿斗較之諸葛亮,無疑有天壤之別;論德望,諸葛丞相早已澤被四方,更何況先主有‘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遺命,百官之中,亦非無阿諛之徒。可見蜀中同樣具備禪代的條件。”陳玉屏:《試論諸葛亮的道德風範及其對蜀漢政治的影響》,載《西南民族學院學報》,《歷史研究專輯》,1986。諸葛亮真的完全具備“禪代”的條件了嗎?我以為,實際情況遠沒有陳先生所說的這麼簡單。
眾所周知,自秦漢大一統封建帝國建立以來,皇帝的地位至高無上,“君權神授”,神聖不可侵犯。在儒家的鼓吹下,“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的觀念已深入人心。故權臣禪代奪位頗不容易,必須冒極大的風險,若準備不夠充分,條件不夠成熟,輕率地發動政變,不僅招致殺身之禍,還將殃及三族。趙翼雲:
古來只有禪讓、徵誅二局,其權臣奪國則名篡弒,常相戒而不敢犯,王莽不得已,託於周公輔成王,以攝政踐祚。然周公未嘗有天下也。至曹魏則既欲移漢之天下,又不肯居篡弒之名,於是假禪讓為攘奪。《廿二史劄記》卷七“禪代”條。
兩漢四百餘年,權臣秉政,雖時有出現,然輕易皆不敢覬覦神器。王莽代漢,苦心經營十餘年,然最後仍以失敗而告終。東漢末年,董卓篡政,袁術稱帝,皆不旋踵而亡。曹操破黃巾,滅呂布,平二袁,克劉表,三分天下有其二,當孫權上書稱臣,向曹操“稱說天命”時,曹操竟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三國志》卷一《武帝紀》注引《魏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三國志》卷一《武帝紀》注引《魏氏春秋》。,終其身不敢登上皇帝寶座。司馬氏奪取曹魏天下亦經營三世,歷經艱險。趙翼雲:
司馬氏三世相魏,懿已拜丞相,加九錫,不敢受,師更加黃鉞,劍履上殿,亦不敢受,昭進位相國,加九錫,封十郡,爵晉公,亦辭至十餘次,晚始受晉王之命,建天子旌旗,如操故事,然及身亦未稱帝,至其子炎始行禪代。《廿二史劄記》卷七“禪代”條。
和曹操相比,劉備稱帝的“人和”條件就要優越得多。曹操代漢,不管其製造何種理由,都很難洗刷篡漢的惡名,曹操被後人稱為“國賊”,不就是因為其子曹丕禪代成功了嗎?但劉備就與之大不相同,劉備是否是正宗的“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三國志》卷三十二《先主傳》。,這裡姑且不論,但他總是“帝室之胄”、漢室宗親。在曹丕於公元220年正式建魏,漢朝皇統中斷的情況下,由“信義著於四海”,並已經佔領益州,自稱漢中王的劉備繼承大統,承擔中興漢室的重任應該是名正言順、情理之中的事。然而,即便如此,劉備集團中仍有人反對。當“群臣議欲推漢中王稱尊號”時,益州前部司馬費詩上疏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