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生說:“《三國志》留下為賢者諱的史筆還有不少,其著者如關羽敗死問題。《關羽傳》羽敗死,荊州棄守,讀史者總不免懷疑,思欲究其所以,論其責任。委罪於劉封並不足以釋此疑惑,人們自然想到劉、葛。特別是劉,但於陳壽書無據可依,因而不敢在劉、葛身上立議。……章太炎始脫去忸怩之態,直謂蜀假吳人之手殺此易世所不能御之關羽。章氏之論確否,姑不置論,他無所避忌的學術態度,是當今治史者所應具備的。”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210頁,中華書局,1993。
質疑諸葛亮“借刀”殺關羽(1)
盛巽昌
朱子彥教授在《文史哲》、《東嶽論叢》相繼發表了有關諸葛亮以及諸葛亮與關羽關係的論文,近日又著述《二談諸葛亮借刀殺關羽》(見《探索與爭鳴》2005年第4期),就史料極其缺乏的關羽故事提出了值得思考的創見,對本人頗有啟發。然而,筆者也提出一些疑問,與朱子彥教授商榷,並求教於學界。
1。莫把小說充歷史
陳壽《三國志》(以下簡稱“陳志”)敘事簡練,後雖有裴注和《三國志集解》等書,但仍感不足。此中尤其是《蜀書》,但蜀漢不重視記史,至陳壽修史時,即使是傳說和口碑都甚缺乏,如《關羽傳》,對他到涿郡(河北涿州)前的一段始末,就語焉不詳。依我看就是他孫子關彝輩都不清楚了,所以陳壽就採訪不了,只有用“亡命奔涿郡”一言了之。由此不免撲朔迷離,但對於朱文提出的諸葛亮與關羽諸問題,還是清楚的,有脈絡可連的。
此處切不能以小說替代歷史,對此盼望與朱教授取得共識。朱文有兩處似涉及混淆史事的文字:一是諸葛亮是劉備的“軍師”,“為何不盡做軍師的職責,力加勸阻”關羽北征;二是關羽北征,“沒有劉備的命令,關羽是不敢擅自進兵的”。因為有劉備的命令,諸葛亮自知關羽北伐必敗,卻聽之任之,送他進鬼門關。
這兩件史事,不見於陳志、裴注和有關魏晉筆記(如《殷芸小說》)碑記,而廣見諸元明平話雜劇,以及由此嬗成的《三國志演義》。
《三國演義》述劉備三顧茅廬後,“待孔明如師”(第三十八回),“更要諸葛亮為軍師”(第三十九回),諸葛亮的軍師權力極大,調兵遣將,所有劉備時期發生的火燒博望坡、新野,赤壁鏖戰,取四郡以及後來取西川、東川,全是諸葛亮掛帥,處置所有軍機。這大概就是朱文所稱諸葛亮的軍師權力能“勸阻”關羽北伐,而有意讓他倒黴,借吳人之刀殺之的一大理由。
有關“關羽北征”,僅見自《三國演義》,乃劉備由漢中回到成都,“忽聽曹操結連東吳,欲取荊州,忙請孔明商議。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誥與雲長,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敵人膽寒,自然瓦解矣。’劉備大喜,就命令關羽率軍北上攻襄樊。”(第七十三回)
此兩條有極大的形象思維文化成分,而為朱文史據,以至產生不必要的誤區。
2。諸葛亮“軍師”說
三國時期確有“軍師”官職,且還有前後左右中軍師名稱,為丞相府、將軍府屬官,均為第五品,多非軍中官。諸葛亮從未任“軍師”,他在劉備取四郡時,為軍師中郎將。建安十九年取成都後,直到劉備做皇帝前的五六年,諸葛亮始終是“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劉備)府事。斯時,他的權力雖大,但是屬於行政和後勤。凡征戰事宜全由劉備一手而定,如遠征東川和西川,以及後來劉備稱帝后大伐東吳。“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有關關羽出兵北征和由襄樊前線撤退時的進退維谷,諸葛亮是做不得主,也是不能替代劉備作任何決定的。所以在劉備生前,諸葛亮是劉備最稱職最合格的“秘書長”、“後勤部長”,但絕非“司令官”或“參謀總長”。
3。關羽北征情事
關羽北征始於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當時的背景是劉備已取得漢中(東川)和上庸(湖北西北部),曹操大軍退扎長安(陝西西安)。就在此前不久,襄樊地區爆發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究竟是誰挑起的,諸說不一。《三國志·關羽傳》,“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但同書中《于禁傳》作“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如據同書中《曹仁傳》推理排比,參照有關文字,是在建安二十三年九月,曹操到長安後,宛城(河南南陽)守將侯音、衛開與關羽勾通,據城反叛,延及周邊諸城,而在以北的豫西更甚,所謂“梁(河南汝州)、郟(河南郟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