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種敢於戰天鬥地的精神,曾經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讚揚和表彰。
“陳永貴同志衷心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誠懇地總結了過去工作中的經驗教訓。1983年,陳永貴同志被分配到北京東郊農場任顧問,他愉快地聽從黨中央的安排。幾年來,他注意聯絡群眾,關心農場的發展,得到農場幹部、工人的好評。在日常生活中,他始終嚴格要求自己,保持了中國農民固有的勤勞、樸實、節儉的傳統美德。”
這應該是中央對他一生的蓋棺論定吧。
據瞭解,有關領導同志審閱時在“全國勞動模範”前加了“著名”二字,文中加上了“1975年至1980年任國務院副總理”和“陳永貴同志衷心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這兩句話。
當我們重新開啟塵封的檔案尋找他的印記時,心中湧出了無盡的思念和感激。當鄉親們享用他帶來的福分時,總要告訴後人:“什麼時候也不要忘了老陳,上墳燒紙時也要先給老陳燒一封。”我想起了臧克家的一首詩:“有的人活著,他已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無盡的思念
1988年農曆七月十五,大寨人為爺爺立碑。碑文摘錄新華社播發的有關大寨的社論,題目為“功蓋虎頭,績鋪大地”。儘管爺爺已經去世多年了,但是人們的懷念之情依然如故。這次揭幕儀式沒有通知人們參加,可是人們不知從哪裡打聽到訊息,自發地來到了這裡。其中,幾百位是各界有影響的人士。
1996年3月26日上午,郭鳳蓮在陳永貴逝世10週年座談會上發言:
“(哭)我跟大家一樣懷著沉痛的心情。我既是老班子的一員,又是新班子的一員。前面幾位老同志講了話,帶動了我的感情。10年前的今天,此時此刻,老陳還睜著眼睛。回想起當年大戰時多少情景閃現出來。我想,他的精神永遠留在每個有良心的人們心中。只要有良心,不管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懂得他奮鬥的一生,都會想起當年,老陳站在虎頭山上,眼望昔陽縣,眼望全中國。他是有遠見的一個人,他的業績會永存在人們心中。大寨在最困難的日子,有一個教授對我說:‘任何事情都經不住時間的考驗,一切都會澄清的。’鄧穎超大姐對我說:‘不要掉淚,要挺起腰桿。大寨是幹出來的。周總理三次到過大寨,肯定了大寨成績。年輕人,要經得住考驗。’康克清大姐說:‘陳永貴是個好同志。’老陳去世這麼多年來,我帶著人們艱苦奮鬥,如今,大寨每開一道工程都要給老陳祭奠。
“以後我們要研究大寨精神是如何鑄成的,研究大寨思想和陳永貴學術思想,如科學種田,從合作化到海綿田,從大寨農田建設到昔陽農田基本建設,都有一套理論經驗。我認為這是歷史,應把它完整地保留下來,現在大寨有許多材料等著我們去整理。寒春(美國人韓丁的妹妹)晚上9點打電話說馬上趕來參加,說這麼多年來,家裡惟一掛了一個人的一張相片,就是老陳。
“如此小的一個村莊為什麼出了名,就因為出了一個人——他就是陳永貴。”
一、父愛如山(1)
人生的故事,往往起自瑣碎而零星的童年記憶,從這些故事裡,父親的身影自遠而近、日漸清晰,他是個愛家的男人。沒有神話,沒有傳奇;有的只是一份認真與倔強,以及一份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氣與一份真摯的情感。
燒餅換回花泥球
在我很小的時候,家裡十分貧窮。在那個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玩具是人們的奢求。可父親寵著我,寧願委屈自己也要讓我天天開心。
有一天,父親在賣燒餅的路上遇到一個孩子,正拿著花泥球玩具玩耍。見他走過來,那個飢餓的孩子想吃燒餅,卻不吭氣,直盯著燒餅看。父親見不得可憐人。看見這樣子,他掏出自己兜裡當飯吃的燒餅,對那孩子說:“這樣吧,你給我個花泥球,我給你個燒餅吃。”
那孩子高興地說:“行,我有3個,你都拿去吧。”
他說:“那怎麼行?我也給你3個燒餅吧。”
回來後,父親就對母親說起了這件事:“我一天沒吃飯,省下3個燒餅,救了一個娃子,還給兒子換回來3個花泥球。”母親感慨地說:“窮人多,好人也多啊!”
父親為了讓我高興,寧願餓了一整天。幼時的我並不知道父親的良苦用心,只是興高采烈地玩著泥球玩具。父母親圍在我身邊,不時發出朗朗的笑聲,這個溫馨關愛的情景成為我記憶中永不磨滅的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