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 頁)
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也都是這樣的,而且這個政策的執行力度會越來越大。”
這個老鄉一聽,特別吃驚:“怪不得。我們感覺這兩年,考清華、北大這些名牌大學越來越難。”
於是,他問我:“王老師,什麼叫自主招生?”這個老鄉還是國家的高階公務員。
我說:“孩子都上高二了,你連這些都不知道呀!”
他搖搖頭:“不知道。哪些學校有自主招生的資格?自主招生需要符合什麼條件?”
我說:“你會上網嗎?”
“會呀。”
“那你就上網,一輸入‘自主招生’這四個字,就會有一大片資訊出來。你就知道自己的孩子符合哪方面的條件,該怎麼提前做準備了。”
這個老鄉回去以後,給我發了一封很長的信,說在網上一搜,所有的事都明白了。有些學校自主招生要求競賽二等獎就行,他覺得自己孩子根據這條政策,進入名牌大學,比較有希望。
資源對所有的學生和家長都是平等的,就看誰是有心人。我每接手一個新的班級,都會詳細地檢視每一個學生的檔案和成長背景,給每個學生設計一條適合他發展的路子。最後我的那些學生,單純的高考分數不一定最高,但是他們上的那些學校,往往都是最好的。你說為什麼?就因為有一個提前設計。
孩子天天叫作業壓得抬不起頭來,他哪能顧得上自我設計?所以,我們的老師、家長就應該幫助學生設計發展路線。但是很多大人壓根不懂這些,也不願意去學習。往往等到孩子考完大學,家長便成了專家。遺憾的是,孩子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已經被耽誤,這樣的專家還有什麼用?
早在19世紀末,有一對夫婦養育了六個兒女,他們有三條教子原則:一是不計譭譽,務必佔先;二是男女都一樣;三是和孩子們做朋友。
這對夫婦在大女兒13歲時,讓她孤身赴美求學。1908年,又把二女兒和三女兒一同送到美國威斯里安女子學校。當時小女兒年僅11歲,被學校註冊為特別生。這三個幸運的女孩就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如雷貫耳的“宋氏三姐妹”———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正是父親宋嘉樹設計了她們光彩照人的一生。
。。
不容錯過的小學規劃
培育英才從什麼時候抓起?
從小開始,越早越好。
有位年輕的母親,抱著兩歲半的兒子去向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請教:“您說,我這孩子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受教育?”
達爾文看了看孩子,問道:“您孩子多大了?”
母親得意地回答:“才兩歲半!”
達爾文遺憾地說:“已經晚了兩年半。”
而我比較看好孩子的設計從小學開始。一個人的小學階段完成了一生智力開發的80%。小學生的閱讀力、記憶力很強,背唐詩、學外語、做奧數,他們都能很快掌握。至於藝術特長,更需要童子功。比如舞蹈,到了中學你再來訓練,基本上就晚了。一些競爭比較激烈的樂器,如二胡、小提琴,必須從孩子七八歲就抓起。
我有個學生叫肖盾,現在是倫敦瑞士瑞豐銀行投資銀行的副總裁。作為一名中學生,他當年的英語水平到了一個什麼程度?2000年,人大附中組織孩子們到美國參加OM大賽,全隊師生,沒有帶一名翻譯:因為有肖盾在,根本就不需要翻譯。比賽結束,他就拿著當地的旅遊手冊,領著大家滿世界觀光。
原來,肖盾還沒出生的時候,他的爸爸媽媽就已經設計好了———如果生的是女孩,就重點培養她數學,因為女孩往往在數學方面是弱項,要提前將“短板”補足;如果是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