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2/4 頁)
省第一個承包。
1982年,魯冠球(右)在車間瞭解生產情況
與當年的“承包第一人馬勝利”一樣,蕭山萬節廠的業績證明了魯冠球的眼光,承包第一年利潤超額完成了154萬元,以後年年超額完成承包任務。魯冠球成為改革楷模,屢屢被政府獎勵。與馬勝利不同,站在光環上的魯冠球仍然如履薄冰,敏銳地捕捉改革的每一個細微變化,沒有蹈馬勝利的覆轍。
1988年,魯冠球不堪忍受政企不分的苦楚,“買一張桌子都要向政府彙報,樣樣要審批,這樣怎麼能做企業?”他向當地政府提出 “花錢買不管”。幾經波折,魯冠球終以1500萬元向寧圍鎮政府買斷了萬向節廠股權。萬向成為私營企業,摘掉了紅帽子。
1989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設立。試驗股份制的魯冠球要求上市,幾經努力,萬向被列為當時唯一一家來自鄉鎮的上市試點企業。然而,一場始料未及的政治風波讓魯冠球的上市之路擱淺。幸運的是,這場政治風波並沒有阻礙改革的腳步,魯冠球的萬向企業向“生產專業化、管理現代化”轉型。
1992年,*南巡再一次為改革掃清障礙,1993年,萬向所屬萬向錢潮股份有限公司“萬向錢潮”股票在深交所上市。萬向成為第一家上市的鄉鎮企業,保持高速發展。
1999年後,萬向集團實施“資本式經營、國際化運作”戰略,開始資本與實業雙翼齊飛的擴張之旅。其後,萬向收購了多家上市公司,進行了一連串漂亮的收購戰,在證券市場,萬向系人人皆知。
除了在國內長袖善舞,萬向逐漸走出國門:1994年經外經貿部批准,萬向集團在美國正式成立萬向美國公司;1997年8月,萬向集團生產的萬向節成為向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供應產品的第一家中國大陸企業;2000年後,萬向接連收購美國舍勒公司、美國上市公司UAI公司、全球最大翼形萬向節傳動軸一級供應商美國洛克福特公司、美國方向連桿企業PS公司。
如今的萬向集團,在實業上,有以製造業為核心的萬向錢潮,研發電子、太陽能等高新技術的萬向研究院,萬向三農公司,負責海外業務的萬向美國公司,萬向電動汽車,萬向財務公司,專業性投資銀行機構通聯資本,覆蓋有色、黑色金屬和石油化工的萬向資源,不動產公司順發恆業等;在資本市場,則擁有萬向錢潮、華冠科技、承德露露、中色股份、航民股份、UAI6家上市公司。
關於未來,魯冠球豪情萬丈,“中國經濟的下一個30年,是一個資源加速向優勢企業集中、更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率的30年。萬向有足夠的實力在這場博弈中繼續前進。”
對於中國的企業,危機專家艾學蛟教授發出這樣的警句,“中國的企業不是死在發展太慢上,而是死在發展太快上”。很多風靡一時的流行企業,雖然贏了一時風光,卻往往走不出併購的詛咒、多元化的陷阱。萬向也在不斷做加法,但卻展現出來如此壯闊而穩健的局面,是中國企業多元化史上一則成功的典型案例。
萬向的成功,與魯冠球這位民營企業家中的“不倒翁”不無關係。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中摸爬滾打發展起來的魯冠球,一直在國內外市場經濟的夾縫中實踐。從一開始他就是改革政策的實踐者,而在以後的改革大潮中,他不斷思變、求變,既順應社會的潮流,又符合經濟的規律,跟得上時代發展的節拍。這才是魯冠球屹立不倒的法寶。
很多時候,成功者看上去並不鋒芒畢露,看不出精明與城府,那是他們有著內斂的精華,潛伏的智慧。不顯山不露水,才能駛得萬年船。據說,魯冠球喜歡人們稱他為“中國第一代企業家”。事實上,與他同屬這一行列的人,已經為數不多。也由此,我稱他為民營企業家中的常青樹。
1987:拉開狂歡的序幕(1)
罕有的快節奏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一種對空間的開拓渴望,拉開一場狂歡的序幕,成為民企大潮湧起的動力:
17歲的丁志忠乘汽車去福州,花48元買了一張去北京的火車票;
鄭堅江牛棚起步,建立總資產達42億元的奧克斯集團;
響應國家“百萬裁軍”號召,王健林和任正非告別部隊;
知識分子何魯敏,高階工程師黃鳴和技術革新能手郭立文從事“科技”產業,三人命運各異;
名牌高校教師周海江,到前途未卜的企業與父親一起創業。
“屬虎的上山,屬龍的下海”,這是年初流行於湖北的一句口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