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資本主義,怪得很!
*的話,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些對政治敏銳的人開始覺察到中國經濟風向的微妙變化。這些人多為鄉村的基層幹部。所謂,大變革的機遇,小村莊的現實。身上的政治屬性讓這些人時刻留心並揣摩著權力最高層領導人的每一句正式和非正式的言論,而所處的基層位置給予了他們更多相對的自由和可實現抱負的空間。所以,我們更願意說,中國改革開放的破冰之旅始於農村希望的田野上。
此時,遠在吉林四平紅嘴村生產隊長盧志民剛剛摘去戴了108天“黨內正在走的走資派”的“帽子”。1976年夏天,盧志民被批判為“走資本主義道路最起勁的生產隊長”而關進牛棚。“牛棚”的日子,盧志民無奈、彷徨、度日如年,甚至產生過輕生的念頭。現在,他又思前想後,決定辦一個翻砂鑄造廠,“中央已經允許,此時不幹,更待何時?”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1978:光明的中國(2)
翻砂鑄造廠建廠初期的工作情景
生存的慾望再加上成長的希望,構成企業起跑的原動力。辦廠經費只有100元,盧志卻定下了年底盈利3萬的目標。建翻砂鑄造廠,沖天爐是必需的。買不起,就四處尋覓,看到擋豬圈的,堵雞窩的,搭小倉的,不管在哪裡,只要有塊破鐵板破鐵皮,說服人家先給出來,以後加倍奉還。借來電焊機,用破鐵,自己設計,焊接出個沖天爐。
鼓風機也是需要的。還是買不起,到四平市裡求借。終於在制鍬廠廢料堆蒐羅半天,發現一臺報廢的老式鼓風機,央求人家低價賣出。買不起電機,搬來碾房用來磨米的一臺舊電機,裝上軸承、瓦盒,湊合用。不到兩個月,紅嘴翻砂鑄造廠宣告竣工。一切因陋就簡、拼湊利用,然而一切符合規範。這一年,鑄造廠產值達到萬元,超額一倍多完成指標。紅嘴的成就引起了個別上級部門的注意。有公社領導很不自在地說:“盧志民吃一百個豆不嫌腥,搞資本主義差點沒進班房子,一解放出來,就整翻砂廠。他怎麼整起來,我怎麼給他平了。”盧志民的膽量沒有夭折在改革前夕,因為他恰到好處地“撞”對了時機,不久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
地處天津郊區西部的王蘭莊村,也在這年開啟了改革的變局。一位年僅22歲的新支書郭寶印走馬上任了。但過於沉重的現實讓村民難以把希望寄託在這個年輕人身上:全村人均耕地半畝,人均年收入160元,生產方式落後、效率低下,以至於全村4個生產大隊垮掉3個,大多數村民連燒火做飯的柴禾都沒有;與貧窮相伴的還有日漸惡劣的民風,賭博、盜竊、鬥毆的事件層出不窮。
在逐漸開放的經濟形勢中,郭寶印開始了探索,籌建第一個企業:小型拔絲廠。拔絲廠需要投資十幾萬元,這對人均年收入160元的王蘭莊無異於天文數字。郭寶印每天騎著腳踏車,走村串巷,一家一戶地說服,費盡口舌地籌錢。
幾個月的施工和除錯,試車成功。可初次出來的產品質量不過關,沒人要。為了提高拔絲廠的產品質量,郭寶印又開始騎著腳踏車到各個國營企業學習,受盡奚落。最終,津南區一家企業的老技術員被郭寶印感動,偷著給他們指導技術,拔絲的質量問題得到解決。正式生產那天,郭寶印親自開動機器拔第一盤絲。不料操作中,齒輪咬住郭寶印的手套,把他的胳膊往機器裡拽。他急忙退步拔手,慌亂中踩斷電源,才停了機器。
產品製造出來,銷路又成了問題。七十年代末,鄉鎮企業剛剛興起,大眾不放心鄉鎮企業產品的質量,不相信鄉鎮企業的實力。鄉鎮企業彷彿石頭下的種子,在努力地發芽,卻迫於重重阻力,需要尋找裂隙,破土而出,向上生長。郭寶印三番五次地上門推銷,一次次被人趕出來,他還是掛著笑臉。廠家最終被郭寶印的執著打動,答應試用,發現他們的產品質量同樣合格,簽訂了購貨合同。心情激動的郭寶印為此流下了眼淚。
男兒有淚不輕彈,可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任何一個有志於透過篳路藍縷的艱辛開拓去獲取成功人生的壯志未酬者,都沒有理由不為之落淚。
不僅僅只是*有意無意的幾句講話,應該說整個78年的政策、輿論環境都在發生顯而易見的改變。這恰是大眾情緒的體現:渴望改革。 電子書 分享網站
1978:光明的中國(3)
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規定:國家允許非農業的個體勞動者在城鎮或者農村的基層組織統一安排和管理下,從事法律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