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動心,地方轉型成本、官員的小金庫就靠土地。錯誤的公共財政、錯誤的激勵機制才是房地產市場畸形發展的罪魁。
房地產稅費問題更是扯不清的話題。房地產稅費已成為抑制房價的常用武器,通常出現的情況是,政府稅費大增而市場房價大漲,這給信奉房價上漲是因為打壓不夠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理由,遊說稅務部門源源不斷地出臺新的稅收政策,政府也樂得照此行事,反正所有的稅費最終由購房者一方承擔。
中國涉及房地產業的稅種有9個,中央政府出臺的收費專案有20多種,地方政府出臺的多達幾百種。2008年3月8日,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工商聯副主席王超斌與10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案《關於減少政府收費環節,遏制住房價格上漲的建議》中提到,房地產開發商需要繳納50餘項的費用,涉及約25個政府部門,總體費用佔到開發成本的15%~20%。
我國房地產三級市場上的稅收幾乎是世界上稅負最重的,土地增值稅從30%~60%不等,實行四級累進稅制,稅率為3%的契稅,稅率為5%的營業稅(單位和個人轉讓房屋按“銷售不動產”稅目計徵營業稅),稅率為營業稅7%的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為3%教育費附加稅,稅率為‰的印花稅。房屋銷售所得稅有兩種,在核定徵收方式下的應納稅所得額為房屋轉讓收入,核定徵收率為1%;在查實徵收方式下的應納稅所得額為財產轉讓所得,即轉讓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合理費用和繳納相關稅費後的餘額,稅率為20%,後按折算計在累進稅率為5%~45%的個人所得稅中徵稅。上百項稅費使房價居高不下,成為穩定的稅源。
2009年3月,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工商聯在全國政協會議上遞交了一份《我國房價為何居高不下》的大會發言,以此方式為房地產開發商暴利翻案。
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發布了自己的統計資料,他們在2008年就全國9城市“房地產企業的開發費用”進行調查,顯示在總費用支出中,流向政府的部分(即土地成本+總稅收)所佔比例為。其中,三個一線城市中,上海的開發專案流向政府的份額最高,達;北京為;廣州為。調查還顯示,房地產專案開發中,土地成本佔直接成本的比例最高,達到,為最主要的組成部分。2007年重慶全市有一半的財政收入依靠房地產稅收,達到400多億元,有統計顯示近3年來上海僅透過土地批租就進賬了近千億元,地方政府浮出水面,成為房地產利益鏈中最大的受益者。房地產開發商的代表者以資料證明了誰才是真正的獲利者,房地產業的失陷將會導致怎樣的後果。
上海市市長韓正對此資料不予認同,表示“全國工商聯的資料肯定有誤。上海在舊城改造中是免收土地出讓金的”。但一直沒有直接的公開資料讓大眾並明白。只有2004年和2005年,上海市曾在當年財政收支概況中披露,全市房產稅完成分別為億元、增長和億元、增長,除此之外的年份,官方統計網站上並未披露相關資料。可以明確的是,上海市地方財政收入與房地產行業呈正相關關係,上海房地產市場空前火爆的2007年,全市全年地方財政收入2 億元,比上年增長,高於其他年份10%~20%。
不容否認的是,土地收入在上海的社保、公共建設等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對此,韓正自己也並不否認。國內開發商更進一步,讓政府也拿出自己的資料來,真理才會越辯越明。
爭論由此升級,住房與建設部官員此時站了出來:“影響各地區房價的因素之一是土地成本,但住房與建設部也沒有具體的統計資料來表明房價的構成比例,消費者應自行理解。”房和建設部,房地產市場方向的把握者,用幾句輕巧的話迴避了自己的責任,把球踢回到地方政府和消費者的頭上。
密密麻麻的利益群體(1)
彌補地方財力不足是一個方面,圍繞房地產業的巨大黑色收入更是致命的誘惑。灰色利益在地方政府、官員、房地產商等所有權勢集團之間分配,開發商利潤的多少視距離地方核心權力層的遠近而定。
房地產商毫無疑問是既得利益者。
按照一位投行經濟學家的估計,房地產商的自有資本回報率可以達到500%。中國的房地產商曾經是中國所有商人群體中最瀟灑、來錢最容易的一族,與國外成熟房地產市場的開發商完全不同,國內的房地產商是公關先生,是資本玩家,是抽取銀行資金的老千,是從土地批租到銷售鏈條之間的中介機構,卻不是市場意義上的房地產商—頂多是房地產創意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