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頁)
看看王石本人在自傳中對此次彙報的描述。
王石賣了個小關子說:“我的彙報,既不講蓋房子,也不談賣房子。”
“那你談什麼呢?”
“談談分稅制前後對企業的影響。”
說到分稅制,*眼睛一亮。
王石不慌不忙掏出三張表,一張是萬科5年來經營規模變化表,一張是萬科5年來利潤圖表,還有一張是萬科5年來交稅圖形變化表。在簡短地介紹一下圖表後,王石總結說:“去年,經營規模和利潤都有所下降,交稅沒有隨著下降,而是持續上升了。”
“為什麼呢?”朱總理好奇地問。
“分稅制。”
“哈哈哈,”朱總理爽朗地笑了,“分稅制還制止了企業的偷稅漏稅。”
王石說:“萬科是上市公司,合法經營,不允許偷稅漏稅;再說,也沒必要偷稅漏稅。”朱總理饒有興趣地問:“那為什麼會多交稅呢?”
王石回答:“很簡單,分稅制之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稅務是承包制。地方政府同企業也是承包關係。比如,萬科到上海投資,同稅務局簽訂承包合同,這是一個基數,每年一個增長比率,萬科簽訂的合同是按每年20%遞增,同實際每年盈虧沒有關係。啟動分稅制,同政府的承包合同作廢,雖然去年規模縮小,利潤下降,稅收的基數大了,所以交稅的總額依舊增長。”
“雖然企業交稅增加了,但我舉雙手贊成分稅制。我們大一統的國家,習慣一大二公,一平二調,向來不承認地方利益。透過稅制改革,第一次從稅法上明確了中央和地方是不同的利益主體。換句話說,中央和地方的關係都不明確,哪來的企業和政府的明確關係呢?可以說, 分稅制不僅僅是稅收制度的改革,也是政治體制的改革。”
王石上升到政治改革的高度,從企業家和市場化的角度承認了分稅制的憲政意義,承認中央與地方財政的必要分權,這當然搔到了改革推進者的癢處。企業家不是政治家,王石最終繞到了房地產市場,他的發言遠遠超過了10分鐘。
“我談談對房產前景的幾點不同看法。如何刺激明年的內需消費,經濟理論界認為鋼鐵、汽車都不行,只有房地產,提出了把房地產當做刺激內需的支柱產業來發展。”接下來,王石又談到了房地產行業成不了支柱產業的4點理由。
王石繼續發揮:“萬科是奉公守法的發展商。在房地產火熱時,我提出超過25%的利潤不做。以後建材價格翻番,萬科面臨經營困境,不久,國家進行宏觀調控,三大建材價格迅速降了下來,萬科出現轉機。最近5年,萬科的住宅開發規模以平均70%的速度上升。對於宏觀調控,萬科100%舉手贊成。至今為止,我還沒聽到第二位企業家說贊成宏觀調控。”
王石大膽問*總理:“不知道朱總理怎麼看房地產市場?”
片刻沉默後,*總理反問:“如果取消福利分房制,房產行業能成為支柱產業嗎?”
“不能。”
“如果金融市場放開,房地產行業能不能成為支柱產業?”
“不能。”
“消費信貸放開,還不行?”
王石字斟句酌地說:“兩年內不行。”
總理斬釘截鐵地說:“我兩年內一定把房地產行業促成支柱產業。”
王石順水推舟,“既然總理說行,就一定能行。”
此後王石在一段時間內成為*的房地產顧問。5個月後,中國人民銀行釋出《關於加大住房信貸投入,支援住房建設與消費的通知》,“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向住宅產業網開一面。1998年7月,國務院釋出《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明確提出“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發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規範住房交易市場”的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標。沿襲了約40年的住房實物分配製度終止,房地產行業逐步走向全新的發展時期。
上述事實印證了房地產出生之時銜命而來的歷史特徵:分稅制後地方財政收入大幅減少,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國的實體經濟找不到出路,除了政府投資外找不到拉動內需的抓手,房地產適時而出,必須要承擔挽救地方財政、拉動內需、推動改革的使命。
中國安然渡過了亞洲金融危機,福利分房取消了,融資渠道拓寬了,消費信貸放開了……中國進入了新一輪的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