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結在房地產這根藤蔓上的尾大不掉的遊離於預算之外的大筆地方政府資金,以及在這筆灰色資金掩蓋之下的急劇膨脹的*勢力和集聚於金融機構的巨大風險。中國內控機制本就不佳的金融機構已經難以經受房地產業的輕輕一彈。
為防範風險,2006年政府對房地產開發商的自有資金、個人房貸首付比例做出嚴厲規範,統計資料毫無疑義地顯示出,房地產大部分貸款仍然來自銀行,房地產開發貸款、購房貸款60%以上靠銀行支撐。上海銀監局釋出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7年3月末,房地產貸款餘額4萬億元,同比增長 。房地產莊家借雞生蛋的結果是,增加了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密密麻麻的利益群體(3)
銀行是房地產利益鏈條中的重要一環。2008年8月,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報告2007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情況時指出,2007年國家開發銀行總行和19家分行共計有億元貸款違規進入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以及國家限制發展的產業和領域。銀行在追逐個人房貸,覬覦開發貸款的高利率,與開發商形成合作關係,購房者的收入稽核形同虛設。經歷過海南泡沫崩潰的央行和銀監會一再警告房貸風險,為了降低銀行房貸風險,希望藉助房貸證券化分散風險。不過,由於房貸是優質資產,銀行對證券化不感興趣。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曾經說,2003年,貨幣當局已經發現貨幣流動性過剩。易綱先生提及貨幣流動性時點明答案:“我們的資產價格不動產價格都在大幅上漲,這說明目前的中國相對幾年以前的中國離均衡點更加接近。”透過房地產價格上漲與資源價格上漲,中國經濟才能夠維持目前的均衡態勢。
以高房價回收貨幣,說到底不過是取之於民,問題在於,其後還帶來了更嚴重的經濟不均衡:首先,畸形發展的房地產將風險集聚到國有金融機構,導致上下*業一齊發熱,與金融機構壞賬與投資高燒的風險相比,貨幣過剩只是癬疥之患;其次,過高的地價與房價激化了不同收入階層之間的社會矛盾,成為心腹大患;最後,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強烈刺激下,中國房地產業成為國外資金的牧場,可以輕鬆收穫房產與人民幣升值兩重收益。
國外資金難耐中國產品價格上漲的誘惑。國家統計局於2007年7月24日釋出的統計顯示,2007年1~5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利用外資222億元,同比增幅高達。同年3月,早早嚐到甜頭的摩根士丹利全球房地產業務負責人索尼·卡爾斯表示,計劃今年在中國房地產市場追加30億美元投資。
各類外資基金接踵而至,各種限制外資的禁令沒有起到干預房地產的作用。實際上,對於一箇中等城市而言,在人民幣被人為壓低的情況下,30億美元已足以支撐起高房價的預期。一旦莊家與基金需要兌現,接到籌碼的國內中小投資者以及成為房地產行業附庸的金融機構就會成為最大的買單者。
最後,不能否認的是,在房地產市場發軔之初,市場化受到普遍擁戴,否則無法順利推行。由於城鎮居民財富得到極大的提高,家庭儲蓄從幾百元上千元一下子增加到了上萬元的固定資產,城鎮居民家庭60%左右透過房改房增加了財富改善了居住條件,負面效應並未顯露。因此,當時的住房制度改革不僅沒有遭到抵制,反而受到享受到房改房政策的城鎮居民的歡迎。在一定程度上,他們是房改的既得利益階層,而這些人佔據了城鎮居民的大多數。當一項政策為大多數人帶來利益,並且擁有顯而易見的短期好處時,得到擁戴十分正常。即使是2003年房地產畸形調整新政出臺,也並未遭遇太大的阻礙。
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都不想從房地產的利益大樹上抽身,對央行與銀監會出臺的加息、提高購房首付比例等規定不屑一顧。社會與銀行資金風險得不到釋放,透過房地產宏觀調控搭梯子讓樓市價格下跌的做法,遭到無數撤梯者的無情狙擊。後果非常嚴重,或者房地產行業繼續高高在上,或者房地產急劇下跌打響經濟崩潰的第一槍。
當房地產上漲到一定程度,與社會不穩定聯絡在一起,再嚴厲的政策出臺都不奇怪,於是,在經濟過熱階段,新的行政緊縮輪迴就開始了。房地產拉動股市不就相當於推倒重來了嗎?為什麼房地產不行?
裙帶資本主義而非人民資本主義(1)
2007年,被稱為史上最牛釘子戶的重慶楊武夫婦,堅守在拆遷廢墟之上的形象,透過網路傳遍千家萬戶,刺激著每個人的眼睛。在《物權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