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凡勃侖認為,鋪張性消費其實是為了賣弄、炫耀富有而造成的浪費,存在於社會的一切階級之中。甚至最窮的人也以他們自己樸實的方式,購買那些顯然超出他們財力的高階商品,以使他們的鄰居相形見絀。依凡勃侖所見,富人們舉行化裝舞會之類豪華的娛樂活動,便屬於鋪張消費。為了確定某項開支是否屬於鋪張消費這一名目,要“撇開已形成的愛好、習慣的標準和傳統的禮儀不談,而要看該項開支是純粹為了取得舒適還是取得生活的充實”。
一百多年前,在當時的工業國家,如果嚴格運用凡勃侖的標準,絕大多數的消費開支都已經應當歸於擺闊###費一類。現代經濟中這種現象則越演越烈,不僅存在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比如富裕的美國,還存在於發展中國家,比如貧窮的中國。溫飽而後思淫慾,每個社會在擺脫了為衣食所憂的境況後,都會進入鋪張消費階段,恩格爾定律從另一個角度證實了這個現象。
根據恩格爾定律,一個人或家庭收入越少,其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費用所佔的比例就越大。換言之,如果國家越窮,那麼其每個國民的平均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費用所佔的比例就越大。為此恩格爾定律可以表述為,收入越少,收入中用於食物支出所佔比例就越大。反之則可以說,一個家庭的收入越高,收入用於食物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小,消費社會的情況往往就是這樣。
而且收入用於食物的支出不僅是購買食物,還包括去餐館消費。去餐館的消費金額還可能大於購買食物的消費,如果扣除這類可有可無的消費,家庭支出用於食物所佔的比例還要小。這是消費社會的一個明顯特徵。這一切還不包括去商店裡購買營養價值低價格高的奢侈性食品和各種名目的營養品。依凡勃侖的觀點,這都屬於鋪張消費。因為消費者花費了更多的錢,換回的僅僅是心理上的滿足。
近百年來人們對消費經濟的研究,形成了消費經濟學。它首先出現於發達的工業國家,因為那裡出現了各個層次的消費現象。
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經濟學中處於正統地位的是馬歇爾的需求理論,他對消費行為的研究是假定如果消費者收入不變,那麼其獲得某種商品的數量與商品自身的價格成反比。意思就是說,價格越高買者越少,價格越低買者越多,商品銷售的數量也就越多。
但價格是不是決定銷售量的唯一因素呢?就是如果當生產者將商品價格無限降低,其是否就會獲得無限的銷售量呢?顯然不是,即便商品免費,生產量和銷售量也不會無限增長。因為消費者的收入同樣是個變數,與商品價格也有此消彼長的關係。
後來的凱恩斯研究了收入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收入增長後,消費也隨之增長,但消費增長的幅度小於收入增長的幅度。他這一理論被稱為絕對收入假定。凱恩斯認為,影響兩者之間關係的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主觀因素源於消費者對養老準備金、子女教育等一些防患於未然的儲蓄觀念。客觀因素則是源於對自己未來收入的變化、銀行利率和政府稅收的變化等自己左右不了的因素的一種防備心理。所以凱恩斯認為,短期內消費支出的變化,主要是由於以工資單位計算的收入的變化,而不是由於一定收入量之中消費支出與收入之間比例關係的變化。
這個假定通俗地講,是指人即使錢多了也不會多花太多,更不會全花掉。人們在增加的收入中會將一部分用於儲蓄,以備不時之需。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影響著以後一代又一代的經濟學家,許多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都來源於他的經濟思想,一直到現在。美國的前總統尼克松曾說過:“我現在成了一個凱恩斯主義者。”弗裡德曼更直率,他說:“我們都是凱恩斯主義者。”
不過,凱恩斯的這個結論,即使在傳統社會,也不完全符合實際情況,儘管它反映了人們儲蓄的觀念。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消費風氣日重,至少在美國,形勢發展得與其結論相反。
所以後來的經濟學家對凱恩斯的理論做了不同程度的補充和批判。比如杜生貝提出了消費者的示範作用——一種攀比思想,鄰居們購買了某種商品會使消費者受到某種影響也去購買某種商品。同時他認為,一個消費者消費支出的變化往往落後於其收入的變化,即使收入與以前相比減少了,在短時期內消費者仍會維持過去已經習慣了的消費水平,並以減少儲蓄來達到這個目的,只有從較長的時期看,他的消費支出才會因收入的減少而減少。
米爾頓·弗裡德曼則把消費者的收入分為兩類:一時收入和持久收入;他也把消費分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