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2/4 頁)
史教訓就是忘記歷史教訓,一次挫折不代表永遠的挫折;一次成功也不代表永遠的成功;一方面的成功也不代表各方面的成功;此岸的成功也不代表彼岸的成功;你的成功並不代表子孫後代的成功。因此,成功前需要“如履薄冰”,成功後仍需“戰戰兢兢”,你不但要保全自己,還要讓後代們平安。一些富起來的人,生怕兒女們受苦,不讓兒女經風雨、見世面,不讓兒女們自食其力,表面上看似乎是愛護孩子,實際上是害了孩子,古人講的“溺子如殺子”,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全美著名的亞特蘭大快餐經銷店,在全美有100多家營業廳,年營業額達數億美元,老闆菲爾德已年過花甲,但仍每天工作16小時。他膝下兒孫滿堂,每到寒暑假,他便讓兒孫們到各個餐廳打工,按勞動量付給工資,卻不允許有任何特殊待遇。可以想象,按照這樣的家風,不但事業會長盛不衰,兒孫們也會個個自立自強,具有創業的本領,這是對後代真正的愛。但很可惜的是,我們許多同胞至今仍不理解,認為美國人缺少親情,這是多麼可悲的觀念啊!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說,人能做到天天反省自己,就不會發生謀事時不忠誠,交友時不講誠信,不會不形成良好的習慣。他是告誡人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乎所以,恣意而為,任性胡為,要常常檢查自己,檢點自己,不斷地修煉自己,以達到人格高尚的境界。
人是天使與魔鬼的混合體,是理智與慾望的結合物。有善良的一面,也有惡劣的一面;有理智的一面,也有衝動的一面,不論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每個人都有兩重性,如果理智慧剋制住慾望,人就會朝好的方面發展,若慾望剋制了理智,人就會走向壞的方面,因此說,人要成功,要保全,就得要自律、自制、自強,不能成為魔鬼的化身和慾望的奴隸。蘇格拉底曾說過:“烈性而桀驁不馴的良種馬,如不加以馴服,永遠都不會成為驍勇的千里駒。”
儒家思想中,有個重要的原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意思是一個人要是有出息了,就要以天下興衰為已任,為國為民做事,如果你很貧窮,是個平庸者,至少要做到潔身自好,不要危害別人和社會,做一個遵紀守法的百姓。漢代哲學家王修曾說:“志向高遠的人能夠不斷地磨鍊自己,以成就大業;沒有節操的人,懈怠輕忽,只能成為平庸之輩。
“玉不琢,不成器”。鑽石離不開打磨,完美離不開修補。人的一生是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一生。著名科學家富蘭克林為克服自身的不良習慣和夥伴的引誘,制訂了13個專案的修養計劃:即“節制、緘默、秩序、果斷、節約、勤勉、真誠、正義、平和、整潔、鎮靜、貞潔、謙遜。”他每晚對照13條計劃進行反省,如白天有一項過失,就給自己記上一個黑點,然後絕不再犯相同的錯誤,就這樣,終於完全地克服了缺陷。
如果我們無法約束自己,那麼只有依靠社會和大自然來約束。莎士比亞曾說:“正是因為人類在自制方面的才能,從而劃清了人和動物之間的界限,這種才能是人類品質中的精髓。”人只所以成為動物群中的高階動物,就在於他有頭腦,有思維、有思想,有辨別是非的能力,知道如何剋制自己,如何提升自己,如何完善自己,如果失去這些,就與其它動物沒有什麼差別了。羅伯特 李是美國南北戰爭的名將,一次去參加一個朋友孩子的婚禮,朋友的太太請他對孩子說幾句囑咐的話,好作為孩子今後的行為準則,李將軍只說了一句話:“教他懂得如何自律。”雖然僅僅一句話,卻道出了人生的一個真諦,那就是:自律者才為強者,自律者才能成就大業,自律者才能獨善其身,自律者才有幸福。
自律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去做應該做而不願或不想做的事情;二是不做不能做、不應做,而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到這兩點,你就會問心無愧,情緒也會變得輕鬆而積極。最能體現人自律的有三種行為:一是如何待人,二是如何待財、三是如何待己。
1、待人
一個人在有了地位,有了財富後,如何對待別人,最能表現出他的品德和胸懷。
人生有朋友而牽掛,有事業而從容,有成就而自豪,有愛與被愛而幸福。孟子曰:“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人在有了權後,容易忘了舊時的老朋友,覺得今非昔比了,地位有了差別,老朋友也沒什麼用了,尤其是那些百姓階層的朋友,更是懶得見,高高在上,忘了舊情、舊事,忘了曾經的患難與情誼,足見這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