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頁)
只所以流傳千古,就在於大禹能順勢而為,以疏導為策,讓水隨人意,造福四方。從古至今,順勢者昌,逆勢者亡。
順勢而為,是智者所為。老子經過西戎之地,就講少數民族語言;大禹到了裸國,也不穿衣服;墨子不喜歡樂器,但到了荊楚之地也穿錦衣,吹竹簧,與其說是隨隅而安,不如說是順勢而安。古今戰爭中,戰場情勢瞬息萬變,誰能善於製造情勢,把握情勢,駕馭情勢,誰就能統領“勝勢”。項羽只會用力,不會用勢,而至死不明敗在哪裡;諸葛亮善用謀和勢,從沒有立錐之地,到奪得一片河山;康熙9歲就受制於鰲拜,17歲時用自己培植的勢力除掉了鰲拜。無數事實證明,無論是軍事鬥爭,還是商業競爭,誰有了“勢”,誰就是勝者。孫子說:“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勢,是局勢、形勢、趨勢、大勢,每個人都在勢下生活,如想逆勢而動,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任意馳騁者,人馬俱疲;醉心酒色者,病入膏肓;信口開河者,錯話連篇;喜歡打架鬥毆者,家破人亡;隨意許諾別人者,最終後悔;口舌伶俐者,疏於思考;喜怒無常者,缺少度量;輕易苟合他人者,必欺騙別人。
“庖丁解牛”是個古老的典故。當文惠君親眼目睹皰丁解牛的過程,牛身不留痕跡,卻又骨肉分離,讚歎不止,便問庖丁用的是什麼方法,皰丁回答說,在我眼裡,這不是一頭牛,而是一堆骨頭和肉,我按著順序就解開了,我所愛好的是道,已經超過技術範疇了。庖丁解牛的最大奧秘就是順勢而為。
順勢而為一般有三種途經:就勢、借勢、造勢。
1、就勢
就勢指充分利用已經形成的形勢而有所作為。一場大雨過後,山洪暴發,把一家僅有的山腳下的3畝承包田衝成了大坑,並積滿了10多米深的水,全家人愁眉不展,感到沒有了活路。張東圍著大坑不知轉了多少圈,猛然大笑了起來,他告訴家人,不能種地還不能養魚嗎?說幹就幹,他先到一個養魚專業戶那裡學習了養魚技術,又借錢買來魚苗,當年年底,他不但還上了借款,還剩下一萬多元錢。第二年,又養魚、又養蟹,一年下來掙了3萬多元,這是他做夢都沒敢想的事,他自己說是因禍得福,其實他是就勢而為。如沒有那場山洪,沒有失去土地,他可能還在土地上經營,一年僅夠個溫飽,談不上發財致富。
改革開放後,大批的農民走出了土地,有的進城打工,有的自己創業,農民企業家一時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像魯冠球等一大批農民企業家,不但把本地的經濟帶活了,還走向了國外。憑一個農民的實力和觀念,何以成功,奧秘就在於他們充分利用了國家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之勢 ,利用國家的各項優惠政策,改變了命運。記得改革開放之初,城裡也有大批人辭掉國企的“鐵飯碗”而“下海”經商,其中有不少國家機關的科長、處長、局長,據說南方某個市的兩位年輕副市長,也“下海”經商了。第一批“下海”的人,目前都是富翁級的人物了,有公司、有別墅、有小車,還有大筆的存款。他們憑的是什麼?是知識淵博,還是能力超群?可能都不是,而是他們的膽略,他們抓住了形勢,抓住了機會,放手一搏,而終獲成功。
諸葛亮早有報國之志,但因未遇明主,而“躬耕於南陽”,蓄勢待發。在劉備“三顧茅盧”之後,他終於吐露心扉,要一展宏志。他此前一直不肯出山,等的就是一種“勢”,“勢”未現而身不動,這也是他的謀略,當他分析到三分天下劉備必有其一時,他便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爭奪天下的大局之中。
智慧的人,善於把大局與小局相聯絡,大勢於小情相聯絡。日本一位商人,從廣播中聽到一個訊息,非洲一個盛產銅的國家發生了內亂,內部戰爭爆發。於是,他料定國際銅價會漲起來,於是,他馬上在倫敦金屬交易所以每噸900英鎊的價格,買進了2萬噸,半個月後,國際市場銅的價格漲到了1200英鎊一噸,他一下子就賺取了600萬英鎊。
在大勢面前,誰有慧眼,誰就是強者;誰抓住形勢並加以利用,誰就會成功。
2、借勢
借勢與借力有相似之處,就是當局勢還不能直接利用的時候,借用他人或外部的形勢,為己所用。
借勢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深圳定為國家經濟特區後,國家給予了許多特殊政策,這是其它地區所沒有的。為了爭取這些政策,內地許多企業遷移到了深圳,也有許多掏金者,蜂蛹而至深圳,他們不是選擇這個地方好,而是選擇這裡的政策好。如今,這裡的企業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