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改良政治體制,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用一部明治憲法,維護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給中國計程車大夫階級的衝擊很大,急忙挺身而出,要取代“洋務運動”,主張中國也應該效法日本,實行維新變法的代表人物就是康有為。
太平天國革命是改朝換代的君權革命,用外夷的上帝宗教思想,想要推翻中原的儒教名教體制。早期的成功是在打倒異族統治的宣傳上取得成果,晚期的失敗則證明了上帝的宗教思想無法受到中國人的認同。
維新運動是一種由上而下的改良運動,變法的主張一定要有一位明君的贊同。最高主政者非到火燒眉毛絕不會同意改變體制,在“上不能保國,下不能保身”的情況下,惟一可走的路便是接受維新變法。康有為的變法主張能夠讓光緒帝同意,並下詔實行,則有一段過程。雖然,“戊戌變法”受到頑固派的打擊,終歸失敗,可是康有為的變法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卻寫下了不可湮滅的一頁。
康有為生於咸豐八年(1858年),廣東南海人,名祖詒,字廣廈。另有一名叫康南海,以出生地名呼稱。光緒二年(1876年)十八歲,鄉試落第。因科舉不利,便拜在朱次琦門下當門生。這位朱次琦,便是鼎鼎大名的朱九江先生,是專門研究程朱陸王的理學大家。康有為入門時,九江先生已是七十歲的高齡,思想落伍,無法滿足這個求知慾旺強的青年。也就在二十一歲時,康有為自往香港去開眼界,接觸到一些西方資本主義的事物。他到了這個英國殖民地,讀了些介紹西學的書,感到外國資本主義國家有一套治國的辦法。
三年後,康有為赴北京鄉試,途次上海,又看到外國租界的許多進步的東西,便認為不能用舊時代看待“蠻夷”的眼光,去看待西方資產階級所建設的現代國家;反過來看清朝封建統制下的中國,卻是那樣古老閉塞,老被外國資本主義國家侵略,處境江河日下。這樣,康有為的革新思想產生了,他把學外國、搞改良當作救國真理。
光緒十四年(1888),康有為再往北京參加順天鄉試。當時正當中法戰爭後不久,不僅一些中國鄰邦已被英、法侵佔,而且英、俄又在中國邊疆發動戰爭,日本也在朝鮮步步進逼,康有為看到這般情景,就寫了五千字的上皇帝書,去叩紫禁城的大門。書中充滿了他醞釀已久的變法思想,他主張趕緊變法改良,以挽救危局;還呼籲要是再遷延下去,就不堪設想了。他激怒了頑固守舊的官僚,被罵為“如此狂生”,註定落第。
治安策難上,江湖心未灰
康有為明知這封書無法送到皇帝那裡,只是賦出一首詩,中有“治安一策知難上,只是江湖心未灰”,便打道回粵。但是,經過這次上書,他的名氣大大地傳揚開來。
康有為回到廣東,開始招收學生講學。於光緒十七年(1891),在廣東長興裡設立名叫“萬木草堂”的學館。他寫了《長興學記》,開始宣講他的改良主義教育思想。梁啟超、麥孟華、徐勤等,先後來到這裡學習。萬木草堂開始只有二十多個學生,不到三年就達到一百多人。這裡是他培養維新旗手、製造維新理論的場所。因他極力反對八股文,學生受到他的影響,都不願參加科舉考試。但他並非反體制的革命家,對他學生說;“我且考過,諸君何妨勉力為之,以慰父兄之心呢!”以此鼓勵學生赴考。
維新運動掌旗手:康有為(2)
康有為一邊教學,一邊著作。《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先後寫成。《新學偽經考》是要打倒古文經,樹立今文經在思想界的支配地位,使變法改良主張從傳統的儒家思想中找到根據。他想引用經傳,編造變法理論,來開展他的政治活動。
所謂“新學”,即指王莽的新朝之學,說這個古文經是捏造的偽經,是歷代奉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假貨。從懷疑古代孔子經書為出發點,用來動搖封建傳統思想的根本,在客觀上也打擊了死守“祖宗家法”的頑固勢力。這部書被清廷認定為“惑世誣民”的危險書,一再遭到清朝政府的禁燬。
《孔子改制考》是一部發揮“託古改制”思想的改良理論書,認定孔子是一個託古改制的大家。孔子述作的《六經》是託古改制的範本。康有為想用這些證明自己的變法主張是合理的,是對孔子的託古改制思想的繼承和發揚。所謂《六經》即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書,本來是長期累積、流傳下來的古代典籍,是經過孔子刪訂託古改制編出來的。從懷疑孔子刪訂古典的託古改製為出發點,用來動搖孔子是聖人的崇拜迷信思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