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多機會,此外,生命科學、醫療裝置、醫療服務等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有類似於部落格所體現出來的人們對內容的需求。現在太多的資金投入固定資產,尤其是房地產,所以存在泡沫的可能,但我不擔心,因為我們的資金並沒有涉及到房地產。
至於IDG,每年都在高速成長,我們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需求也很大,幫助公司上市就是其中一項。過去,我們只能把企業帶到美國、歐洲及中國香港上市。現在中國政府放寬了監管,我們也能在內地上市。中國老百姓有2萬億元的存款,這就意味著有這麼一大筆資金作為潛在的投資基金存在著。
思科:中國創業者挫折太少
3、思科全球投資併購總監Hilton Romansky——希望中國也被COPY
中國創業者挫折太少
我每次來中國都會花大量時間接觸創業者,包括已經投資了的公司和未來的新投資機會。我覺得中國企業家的創業精神和矽谷的企業家非常相似,都希望自己有一個想法,能夠把企業做起來。
中國的創業者有一個特別強的優勢,就是適應市場環境的能力,把商業的想法轉化為有利潤的企業能力,中國的創業者已經很接近許多發達國家創業者的市場生存和獲利能力。
而且中國創業者更勇於面對失敗,這個特點有利於中國創新環境的培育。其他市場對創業失敗可能性的顧慮,讓員工可能更願意在一個大公司做下去。
不過,中國創新行業歷史太短,和其他市場比,創業者不斷創辦企業、失敗,再創業、再失敗……由於挫折經歷還很少,成熟度不夠;由於經驗不夠豐富,建立一個公司時怎樣運作、治理,投資人期望得到什麼,創業者可能還沒有清晰的概念,認識不夠全面,成熟之後對這些環節的瞭解就比較清楚了。不過,我感覺他們現在已經開始在跨越這個鴻溝。
投資是思科在中國整體策略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與思科的核心業務緊密相關。在中國我們投入了很強的資源和團隊,最初是透過軟銀賽富基金間接投資,隨著對中國市場瞭解的加深,我們已用自己的投資團隊進行直接投資。
我們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從2000年開始,到現在為止,已經投資了40多個專案,金額達7億美元,比如,電子學習公司安博教育集團、線上遊戲公司盛大網路、太和麥田公司等,我們的直接投資正在加速,專案越來越大。
2006年,思科在中國大約直接投資6000萬美元,算上間接投資,可能有1億美元左右。現在思科在全球除了收購以外的投資是15億美元(還包括沒有退出的),其中大約一半左右在中國。由此可見,中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
我負責的區域包括歐洲、非洲、亞太地區等非美國市場,我發現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投資時遇到的政策環境變化很大。以色列是一個例子,它是一個非常小的市場,但文化傳統注重創新,有很多尖端技術研究專案,投資環境也不錯。很多跨國公司把研發部門放在以色列,銷售放到其他地方。另一個對比是東歐和俄羅斯,它們的創新能力很強,但資本環境不發達,不足以支援創新。
在中國,政府做了很多努力,不論是外商直接投資還是股本投資,投資環境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中國政府非常注重促進創新型經濟,這個市場並不缺乏投資吸引力。
希望中國也被COPY
中國經濟發展的目前階段,主要的投資機會還是服務模式、外包模式、網際網路商業模式,以後會有更多的早期技術創新型企業。目前中國的投資專案大部分以商業模式創新為主,尖端技術不多。但我認為,它會向技術方向轉變。
隨著經濟發展,國際企業不僅會把中國作為市場,也會作為研發基地,思科在上海有中國研發中心,有很多非常有才能的工程師,開發全球領先的技術。最近,我們還收購了網迅(WebEx),有1000多名工程師在中國。同時,中國有很多高等教育機構,加之政府在大環境上的支援,這些因素互動作用會推動創新技術的湧現,而資本會進一步加速這個趨勢。
思科在中國的投資原則是:第一,我們要看這些技術和業務與思科的相關性。第二,從市場角度看,什麼技術最有前途,能夠決定市場前景。比如在印度,我們比較關注寬頻接入、無線技術等;在中國,我們則更關注移動技術、教育、智慧社群(網路互聯的建築和社群)、協同工作環境(比如網迅)。第三,這些業務和應用是否有潛力推向全球。
中國在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