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一個公司裡面去,三分鐘就知道這個公司管得好不好。
舉個例子,我們曾經去看過一家做軟體的企業,中午12點30分到了公司,本來就想跟他們老總談談,結果發現公司裡面每個員工都在特別精神地上機,在那兒工作呢。後來只談了半個小時我就出來了,我覺得這個老闆明顯在騙我,因為一個做軟體的企業不可能中午不休息。
那個企業在深圳,深圳有一個習慣, IT企業基本上到了中午都關燈,因為員工要午休,一般員工吃完飯願意上機就上機,願意睡覺就睡覺。而這個公司到了中午,每個人都在“辛苦”地工作,而且我一看,他們桌子上面一張紙都沒有,就是每個人對著電腦敲著什麼東西。你編軟體,旁邊至少有一點用來寫寫畫畫或者做分析的東西吧。他有意騙我也好,無意騙我也好,我反正看到了這個公司極為不真實的一面,當然不可能投資。
其實當我們走進一間公司,一般三五分鐘就能看出一個公司能不能幹事,幹得好與壞,這個公司員工看上去是不是很懶散,回答問題時從他們的肢體語言和表情都很容易看得出來。
再往深處考察,我們要考察一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考察它的研發。研發得有積累,不能靠一個人去做,就如報紙不能靠一個記者寫文章,必須要有一個團隊,無論是做汽車、做通訊裝置還是做別的東西都是如此。研發要講究可持續性,要不斷滿足客戶需求,要有一個CTO(技術長),CTO架構下一定要有人去做第二步的工作,接著有人做第三步、第四步工作,研發團隊在公司裡面佔的百分比要很大,這也是保證公司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一點。
我是2003年進入VC行業的,這四年來,我個人的經歷可謂整個中國風險投資市場發展的寫照和縮影。在這短短的四年裡,國內創業企業的數量可謂成幾何級數增長,VC也不再被人誤認為是維生素C。
近十年最好的投資?
2004年我看了70多個專案計劃書,見了60多個公司負責人。多數情況下每個公司不可能只見一次,而有興趣的公司,往往要見五六次甚至更多。但平均下來,每個星期也就見兩三個左右。
2005年一年,我看的計劃書已翻了一番,所訪問的公司也同比增長。到了2006年,我的工作量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光計劃書就看了接近四位數,拜訪的企業也翻了一番。雖然多數時候都在為看專案而奔波,但看專案仍是件趣事。
沒有人會懷疑現在中國的創業者是最具激情的,但是激情背後隱藏了大量的問題。就創業計劃書一項來說,其內容的質與量落差之大,絕對可以令多數人瞠目。從800多頁的類似小說的計劃書,到精煉得僅有半頁的執行概要,“應有盡有”。
有的甚至連計劃書都沒有,只在給我們的信中說:“我這邊有一個很好的想法,我的公司將來可能值上億,如果你不聯絡我,你就會錯過一個近十年最好的投資機會。”我的經驗是,公司的好壞和商業計劃書的長短有著完全非線性的聯絡,但沒有計劃書往往比較容易受到忽略。
從行業來說,創業者所在的行業已經從原先相對集中的IT領域,向更寬泛的領域擴充套件,行業的寬泛程度已經超越了多數VC的想象力。曾經有人拿著一個古墓開發計劃來找我融資,當然那是我們最不可能投資的專案。
在價格方面,隨著大量資金的湧入,公司的價格自然也水漲船高。有些創業者給自己公司的定價之高令人咋舌,只有一個概念、兩三個人,還沒有產品的初創公司,開口就定價上億美元。他們的定價基礎是,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能擊敗或替代某國際知名公司的秘訣。然而對於多數投資者來說,這更是一個風險的訊號。
其實,風險投資最大的特點是對私有公司股權的投資,而私有公司並沒有公開資訊。在美國的制度下,公司有比較規範的公司治理與財務制度,VC比較容易看到公司的真實資訊。但在中國,早中期的公司無論在公司治理還是財務方面,都相當不完善,資訊不對稱的情況就更明顯。
作為風險投資,面臨的風險就是公司反映的資訊和你實際瞭解的資訊可能完全是兩回事。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能不能找到好的專案,關鍵是它所提供的資訊是否詳實可信,只有建立在準確資訊的基礎上所作的判斷才是有意義的。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一厘米能深挖一公里嗎?(1)
VC選擇專案通常看三個要素:第一是創業者,第二是商業模式,第三是產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