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而是創業者的。
你燒青春,我燒錢
一般VC不要謀求做大股東,為什麼?我跟某人合辦一個公司,我出錢,他不出錢,我有這個公司90%的股份,他只有10%,表面上看是我控制,實際要靠他運轉。我真的放500萬美元在這個公司裡,誰天天為這個公司操心?不是他,是我,這個公司的死活對他來說已經不在意了,他會覺得就算未來掙了5000萬美元,自己也就分10%,還不如現在想辦法把這500萬美元裝在自己腰包裡更實惠。
但是如果反過來,我投了500萬美元,我只佔20%,他擁有80%,他肯定會天天玩命地幹。VC要的就是這種精神:我們燒錢,他燒青春,因為幹成了他掙的錢比我們多。
你可能要說VC都是吃肉不吐骨頭,那你就錯了,好的VC一定會平衡資本和創業者之間的輕重。如果VC不講遊戲規則,一上來就拿了人家創業公司50%的股份,這個企業將很難做。因為創業者可能開始很傻,後來慢慢懂了,慢慢想為什麼你佔我那麼大便宜,我想每個人都會開始打算盤了,中國人最樸實的一步——惹不起我躲得起,我不給你幹了,總可以吧。創業者一走,這個企業還有什麼呢?精神都沒了。
我覺得從遊戲規則來講,控股的VC不是好VC, VC應該尊重創業者。中國的商業環境跟美國不一樣:在美國很多公司規模都很大,整個商業環境都比較規範,換一個職業團隊來運作是可以運作得下去的,而且也找得著這樣的職業團隊;在中國,這些初創公司基本上各家有各家的打法,換一個團隊根本玩不轉。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中國的職業經理團隊幾乎不存在。在中國能夠找到的所謂的職業經理人,最多就是跨國公司在中國分部的這批人,這批人確實是很職業的打工者,打工的心態很重。其實,他們最多是一些比較好的推銷員或者經理,但沒有制定策略的經歷,因為很少有國外公司允許中國本土分公司制定策略,他們就是美國總部的一個執行部門,主要的任務是掙錢,這些職業經理人擁有的主要是這樣一種經驗。
即使把這些人挖出來弄到一個創業公司,他們也玩不轉,因為他們失去了品牌資源之後,不知道怎麼用很少的資源做事。在創業階段這些人根本不能用,只有等你的企業上市了,成長到一定規模了,再請這些人來幫你守成,管一管財務,管一管銷售。
一個小公司,在中國如果要成長起來,更需要的是一種特殊的才能——直覺,這是MBA教育學不到的。在戰場上沒有足夠的資訊,市場調查報告並沒有多大的實際用處,也不容易看清全域性,但是又要做決策,有很多東西是超出商業管理原則之外的。
所以在中國,如果想投資一個公司必須先看他們的團隊,千萬不要打更換團隊的主意,如果換了團隊就意味著你已經失敗了,這是當年IDG在8848上犯的錯誤。在美國一定程度上換團隊是可行的,但我認為在中國公司上市之前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是中美國情差異對投資商帶來的挑戰。
投資之前眼睛要睜大一點,投了資就得認,好比結婚,婚後就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你就得容忍,跟她過下去,如果離婚這個婚姻一定是失敗的,不見得能找到更好的結果。目前在中國怎麼去判斷早期專案,我覺得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這導致很多投資商進入中國後理念受到劇烈衝擊。
如何打動VC
我投資初創企業確實是憑著一種感覺,就是覺得這個創業者不錯,我不會去調查他現在有什麼現金流,什麼商業模式,懂得怎麼掙錢。我主要是看他的產品,另外看看他這個人有沒有感覺,感覺對我就投了。我能快速做決定,因為天使投資額一般是10萬美元左右,最高也不會超過50萬美元,最低差不多5萬美元。
為什麼在美國對天使投資比較尊重?因為它扮演了幾個角色,其中一個是企業最早的保姆,而VC基本上不太可能承擔早期保姆的責任,太累了。所以每個天使投資者投資的企業不可能太多,像現在我投資了四五家,覺得已經忙不過來了,因為跟這些企業都要討論很多非常細節的問題,基本上是手把手地教。
天使投資還有一個角色就是扮演創業者和VC之間的橋樑。因為直接給VC寫信的成功率幾乎為零,怎麼可能拿到投資呢?VC每天收到的郵件很多。而如果我給紅杉、IDG打電話推薦一個專案,我可以保證兩點:第一,他們至少會花兩個小時看這個專案;第二,能夠保證見到決策者。我介紹專案談成的機率會高一點,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