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我就不玩。從別人兜裡掏錢是很困難的事,就相當於讓人跳火坑一樣,要讓別人跳,你自己必須先跳。
一個人創業的最佳年齡是30~45歲,既有精力又有經驗。那時就算融不到錢,這個火坑我也跳了。我們創業團隊的三個人基本都是同樣的情況,我們互相做了一個承諾:把一切全拋到腦後,破釜沉舟,沒有退路。當時我們規定每個人拿5萬美元出來,我沒有錢,買了房子後一點錢都沒有了,就跟大學同學借了五萬美元。
我們三人做了這個承諾後,再跟風險投資家承諾。我們獲得第一個100萬美元非常簡單,只花了一個星期,都是一些天使投資人。天使投資人不太懂技術,他就賭人,看你到底有多大的承諾。你說“我把褲子都輸掉了跟你一塊玩”,他肯定跟你幹。我現在也做天使投資人,也是這個想法。
經常有創業者問我,什麼時候找風險投資比較合適?我覺得把公司建立起來第一件事是組織一個很好的團隊,認準一個足夠大的、成長性的市場。另外你得有獨特性,到底在技術方面還是在商業模式方面,一定要有創新。沒有創新,你沒法跟人家競爭。這些都想好之後,你最好先自己做,能做多少做多少。像我們當時每人先投了5萬美元,然後在自己家裡做了半年,自己投資買硬體,做出一個模型後再出去找錢。雖然找錢時間比較晚,但是價值比較高,因為我們已經有產品了,我一直建議創業者也這麼做。
NetScreen做起來以後就很順利,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前沿的高科技公司。我們當時是一個工程師團隊,工程師團隊做產品、做工程管理很有經驗,但是沒有做市場的經驗。我們跟風險投資商談得很好,從外面招來管理團隊,包括CEO、銷售副總裁、技術副總裁。我們是在美國紅杉進來之後,即一年以後僱了第一個CEO。我們幾個創業團隊成員負責產品管理,CEO管銷售。
很多中國企業的創業者一心想要控制公司,但又可能做不到。在美國就不是這樣,創業者不介意別人來當CEO,我們的想法是把餅畫得越大越好。在文化上,美國也和中國不同,就算你僱用10個CEO,兩三年換一個,創始人在公司的地位也是不能替代的。
公司從三個人開始,做到2001年就上市了。我們是9·11以後第一個上市的高科技企業,上市當天的市值就到了26億美元。我們做的防火牆、VPN(虛擬專用網)算不上這個行業的先驅,我們估計是第35個做網路防火牆的。但我們的做法叫破壞性技術:在一個已知的、存在的市場上,用一種破壞性的方法來實現同樣的效果。
其實你看Google也一樣。Google做搜尋的時候,搜尋市場已經存在了。我們做防火牆的時候,防火牆市場已經存在了,只不過所有做防火牆的人都用軟體來實現,而我們是全世界第一個用晶片來做的,現有的公司根本沒辦法跟我們競爭,對手很快就一個個被甩掉了,這也是我們當時吸引VC的原因。NetScreen的防火牆至今還是全世界的高階防火牆,市場佔有率第一。思科也走這條路,這是一個趨勢。
賣還是不賣?
2001年NetScreen上市,上市以後又收購兼併了幾個公司。表面上看速度非常快,很順利。四年上市,六年賣掉,從0到40億美元只用了六年時間,但中間經歷了很多曲折。如果給我一張表,這張表有三列兩行:第一列是上市,第二列是買公司,第三列是賣公司;兩行一個是成功,一個是失敗,這六格我全都填滿。
1999年9月,有一家公司想收購我們,出價億美元。快籤合同的時候;卻變卦了。
2000年3月底,又有一家公司想買我們,叫Efficient Network。合同已經簽了,碰上納斯達克市場崩潰,股價大跌,它的市值在三週內從100億美元掉到30億美元。NetScreen的出售價格跟它談的時候是9億美元,相當於它的十分之一,因為全是股票交換,這麼一來,等於我們的市值也跌了30%,只剩下不到3億美元。
整個團隊就要崩潰了,壓力很大。我是管理團隊的一員,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把大家的信心重建起來,並且能夠從那個收購中不受傷害地退出。如果做不好會帶來很多法律上的麻煩,對上市、員工的信心都有影響。最後我們不但讓對方放棄了收購,一年以後對方還因沒有履行後來簽訂的合同被起訴。我們做得很漂亮,不受傷害地退出了,但中間經歷了很多的波折。
2000年年底,NetScreen終於準備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