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做基層性的設計,這就決定了它們的成長前景有限。事實上,跨國公司的特徵之一就是做“大研究”開發,只有想做大的企業才會做更多短期內不會帶來利潤、但長遠來看前景很好的研究。
“我們技術中心頂層層面有很多東西都是自己做的”,夏曉東說,“我們也借鑑國外先進的東西,但絕不照搬”。
的確,海信幹了很多讓同行莫名其妙感到嫉妒的事情,譬如它完成了中國第一塊電視機主機板的設計,開發出了電視機顯示軟體;更讓人驚訝的是,1999年它早於微軟的“維納斯計劃”公佈了網路機頂盒,而機頂盒在實驗室中早已完成了開發。
“這些事情說明,技術創新是有內涵的東西”,夏曉東說,“在家電這個行業,海信技術創新的內涵是做得最多的”。
海信在1996年提出要把模擬技術轉向數字技術,在接下來的採購中,夏曉東他們所採購的儀器儀表也停止了“模擬化”的採購。1996年,海信成立了數字所,第二年海信又成立了計算所。正是這些研究所,日後為海信“孵化”出了新的產業和新的公司。
夏曉東曾經參與制定一個戰略規劃,在那個戰略規劃中,數字化高畫質晰度電視機成為重要的“未來產品”。夏曉東相信,“清晰度高的數字媒體終端”是未來的第一家電,任何其他家電都取代不了它。“它不是突然提出來的,它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出現的”。
就這樣,1996年成為海信技術創新的分水嶺。
在1997年的時候,夏曉東發現海信面臨一個大問題。那一年海信進行了大規模的資本運營,產能增加了,卻突然發現人才儲備不夠。但是現在,他們擁有的人才卻讓很多跨國公司羨慕。
有一次,因為CDMA專案開發合作,日立和高通的人到海信考察,他們對海信很驚訝:“你們的人才怎麼這麼快就培養出來了!”事實上海信並沒有臨時抱佛腳培養這些人才,而是在幾年前就已開始儲備這些人才。當他們在知識、軟體、硬體方面獲得了足夠的積累後,周厚健和夏曉東為他們提供更為寬闊的平臺。
當然,他們在這個平臺上有時候也會遭遇一些質疑。有一次,資訊產業部的官員不相信海信自己開發出了CDMA手機,但他們到青島考察後卻在驚訝中獲得了完全肯定的答案。
這就是海信與眾不同的地方。
問:你如何管理知識型員工?
夏曉東:管理的核心是對人的管理。知識型人才管理是最難的問題,甚至管理的概念也發生了變化。
如何給他們創造出環境?
如何使他們創造出價值?
怎麼考慮他們的收入?
海信有上萬個崗位,我們的原則就是你能夠勝任什麼工作就放到什麼崗位上。
對知識型人才的管理,其核心是:企業文化要起主要作用;要能使他們創造出價值、業績,不能使他們感到自己的才華被埋沒了。我覺得企業文化機制是基礎,同時要給他們提供一個施展的舞臺。
要注意培養人才、使用人才。我曾說過,過去看《三國演義》,魏蜀吳三國鼎立。現在細看,發現他們用人的方法不一樣。劉備本人用了桃園結義的方法,劉備文不如孔明,武不如關、張,但他能善於使用他們,他靠的是結義;曹操靠的是個人能力;孫權靠的是家族式、放權式管理,軍事全給周瑜,外交全給魯肅。我們現在的用人觀也是這樣的,只是用人的文化與歷史不一樣。
。 想看書來
創新英雄夏曉東(3)
海信“八大功勳人物”之一李硯泉極為敬佩夏曉東,有一次他說:
“夏總有人格魅力,他說的話有很多我當時不理解,後來就慢慢理解了。他的影響力很大,對每個人都能夠有很好的考慮——你付出了就能夠給你很好的激勵。從1992年開始,人才和工資待遇的問題就解決了。那時候工人每月500塊,我們就已拿到了2000多。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這很了不起。要知道,在此之前,設計是第二線,收入比工人還低。”
夏曉東使用人才有特別的地方,他“用人所長,避人所短”。師清田先生曾描述說:“夏曉東的用人哲學是:用人所長而不求全,看主流而不重無關大局的枝節。他的用人之道歸結起來是20個字,即:知人之長,適才適用,容人之短,用人不疑,激人之長。”
夏曉東曾經列舉了怎樣管理員工的要素,它們是:機制、文化、舞臺和收入。他說:“尊敬人最重要。必須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