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門——研究室,它們設計黑白電視機的線路、工藝流程、描圖製表,還進行著技術基礎檔案管理。
1982年,研究室更名為設計科,開始致力於彩電國產化和工藝改進。1989年,設計科開始了自主設計之路。在那段時間裡,成為海信後來的領導者的人大都曾在研究室和設計科操弄過電路。
周厚健記得:對於海信來說,1992年是極為關鍵的一年。那一年,年輕的周厚健成為青島電視機廠廠長,他大刀闊斧地進行了結構調整,合併了科室。設計科更名為研究所,地位大大提升,成為工廠裡工資待遇被傾斜的“特區”。
第二年,研究所再次更名,變成了技術中心,它擁有10個研究所,開始從事海信3C產業前瞻產品的研究與開發。那時候周厚健正籌劃著將青島電視機廠變成市場化的海信集團。
1995年,海信技術中心被國家經貿委、稅務總局和海關總署聯合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第二年海信成立了技術中心北京分中心,主要從事計算機軟硬體開發和國家863專案掌上電腦的研製。那一年,海信開始介入計算機領域,以第一家涉足於資訊產業的家電製造商的姿態,成為家用PC戰場上的一匹黑馬。
1997年9月技術中心西安交通大學分中心成立,主要從事數字電視的研究開發。1998年4月技術中心又建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實現產學研結合,吸納高階人才到海信進行技術專案的研發,工作站規模與進站博士人數居山東省首位。
1999年,海信技術中心被國家經貿委確定為技術創新試點企業,被團中央確定為中國青年科技創新示範基地。2000年被評為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
在那一年,上海ASIC設計中心成立,主要從事專用晶片積體電路的設計, 成為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
2002年,整合整個集團的研發資源,成立海信集團研究發展中心。對於整個海信來說,2002年8月意味著一場大轉折。從那一刻開始,海信開始了再造,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事實上,海信技術創新的歷史,就是海信產業擴張的歷史。1996年成立計算機公司,1998年成立軟體公司都是技術創新的結果。
海信許多的年輕子公司就是這樣誕生的——
前期是技術中心的一個研究所,在有了充足的技術和人才後,藉著產業升級換代時機突進,迅速裂變為新公司。事實上,這也是海信人力資源的戰略——“因人設事”。
每涉足一個產業,海信都先在中心設立一個研究所,進行超前研究超前孵化。經過兩三年時間,等技術人才成熟後,裂變為新的公司。
這是海信獨有的產業擴張模式,它保證了海信旗下衍生出的企業都具有紮實的“根”。1996年,海信在全國家電行業率先涉足PC產業,行業皆驚,一名叫樊軍的工程師帶領海信一度成長為中國第四PC品牌。
事實上,很早以前,海信就已經組建起計算機研究所,研究計算機方面的技術。所以海信才能抓住486機向奔騰機躍進的入市契機,轉眼就發展成為國內PC業的名牌,成為中國家電業涉足PC業最為成功的企業,而樊軍也一度成為中關村的“知識英雄”。
海信的產業擴張模式圖
空調公司的建立也同樣是如此。一份報紙說:“海信早就成立了空調技術研究所默默地搞跟蹤研究,一旦發現技術升級、產業升級的良機,迅即以研究所為主體創辦企業,結果迅速佔領了市場。”
在上面圖表所示的迴圈下,江西路11號就像一隻鳥,不停孵化出更多的小鳥,直到有一天鳥群遮蔽了天空。
胡鞍鋼大概是中國最愛說別人不愛聽的喪氣話的經濟學家了。1998年他到海信考察後,卻說:“從海信發展過程中對技術的投資力度和人才知識的貢獻率來看,海信在同行中已率先進入了技術驅動或者說知識拉動的發展階段。”
周厚健35歲那年執掌江西路11號的權力,當他把企業的主導商標由“青島”改為“海信”的時候,他就已經明確地為企業定了位——“Hisense”由“High”和“Sense”組合而成,含有高品位、高科技之意。
此後,在中國的市場上,海信的口碑,也正是以技術研發能力見長。所以,當1996年彩電市場上掀起第一輪“降價大戰”的時候,海信明確表示不應戰,以 “三高一創”來應對市場狂瀾。1998年,周厚健又公開向同行叫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