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與質量等方面已經進行了深度的積累和沉澱,並初步形成了屬於海信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海信有一個口號:“做新的,做好的。”其中這裡面“做新的”就是科技要領先;“做好的”就是質量要過硬。
“海信一直堅持在產品技術層次和滿足市場需求上做到最好”,周厚健說:“一般企業的產品開發平均需要兩年,而海信致力於縮短這個週期。”
幾年來,海信在技術進步上的投入超過了20億元,現在已經達到兩天半出一個新產品、一週出三個新品種的開發速度。“核心技術”成為保證海信長盛不衰的秘密武器,成為海信在市場競爭中持續走高的根本所在。
如果我們知道,中國第一臺智慧王電視、第一臺圖文電視、第一臺網路數字機頂盒以及國內最早的純平電視、立體電視、硬碟電視、數字直流變頻空調、一拖多電腦等都是由海信首先推出的;如果我們知道海信憑藉技術實力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專案中的HPC掌中電腦、智慧資訊家庭的研製開發;如果我們知道海信完全依靠自身研發力量在國內彩電行業第一家批次推出採用了逐行掃描技術的“膠片彩電”,而這一產品同樣站在了國內外彩電技術最前沿,我們就會相信海信在追求創新產品戰略上的不遺餘力。
江西路11號曾經是海信集團的總部,自從2002年8月海信“三園一廈”落成,這裡就變成了技術孵化園。它真正的名字叫做海信集團研究發展中心。
現在,這裡設有資訊家電、製冷、移動通訊、IT、網路科技、智慧控制、光通訊等11個專業研究所,研發大廈內擁有20多個公共檢測實驗室和15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技術孵化園被定位為全盤的龍頭,“將擔當產品結構調整及產業升級的重任”。
江西路11號曾經專門引進了國際先進技術建立了國內同行業唯一的消聲實驗室,除此之外還擁有中國最先進的電磁相容(EMC)實驗室、整機實驗室等精密的質量檢測系統。這些系統,曾經令國家的一些專門研究機構豔羨。
它們的確該豔羨。
每當夜色漸深,城市迴歸平靜,街道上只有微弱的路燈燈光時,“海信研究發展中心”的燈箱牌子就顯得格外明亮。
它代表著海信的未來。
在研發中心裡,技術中心、檢測中心直接歸海信集團管轄,還有一些面向各產業公司的研發機構,做著更為細緻的活兒。
江西路11號是年輕人的舞臺,周厚健、夏曉東和研發中心主任郭慶存試圖激發每一個員工的潛能。
他們的大腦(2)
周厚健有一次說,他希望江西路11號的每個員工都能夠擁有自己的創造性工作,都能夠對自己手頭的工作進行創新。
他唯一的要求就是:“不是為了改變而改變,而是為了改善而改變。”
最早改變的是周厚健自己。2002年的一個星期天,他散步到了江西路11號,在那裡轉悠了老半天后,突然心血來潮,打電話給負責基建的人說,他希望這裡有一塊大草坪,希望那些年輕人能夠有一塊休息的綠地,一塊自由的空間。
現在,江西路11號的那塊綠地已成為海信研發中心與眾不同的地方,成為它的標誌性建築。很難說那塊綠地對於激發那些年輕人的大腦到底有什麼作用,但至少它啟用了周厚健的大腦細胞。
2002年11月,周厚健在一次會議上說:
“我們不可能永遠依賴引進,而應該永遠依靠自主研發,堅定不移地走自主開發的道路……大家務必有足夠的危機感,以十足的熱情和魄力投入到該項工作中去。這樣才能徹底改變目前這種‘因為落後而被動挨打’的局面。”
周厚健是這麼說的,海信研發中心也正是這麼幹的。
對於整個海信集團員工來說,東海西路17號是他們的心臟,而江西路11號是他們的大腦。他們要健康地活下去。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海信模式(1)
自從海信的前身——青島無線電二廠於1969年誕生以來,技術創新就成為一種不變的傳統。在更名為海信前,它們生產出了山東省第一臺電視機。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裡,那些被稱為“臭老九”的人默默地開創整個青島、甚至是整個山東的電視工業格局。
1976年9月,青島無線電二廠成功研製出9英寸全塑電晶體黑白電視機,填補了國內空白。
1979年隨著青島電視機總廠的成立,技術人員有了自己的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