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如海信的那句口號——創新就是生活所表明的。
從1992年以來的十幾年間,海信已經變成了一部創新機器,一家真正的“知識工廠”。要確切地說出海信為什麼擁有這種特異的創新精神,幾乎是一件很難一下子說清楚的事情。
創新是海信的生命。海信的創新法則是——速度,絕對的速度。對速度的執著,對創新的偏愛造就了今天的海信。
不斷地創新。這就是海信的命運,也是它的使命。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創新使命
什麼是民族工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給出的標誌是:一要有自己的智慧財產權,二要有自己的品牌。這兩條是民族工業的根本。
海信是真正的民族工業,也是真正的全球化企業。對於整個民族,對於整個行業,海信有自己無法迴避的歷史使命。
“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這是井深大和盛田昭夫的索尼所遵奉的哲學觀。他們以“絕對的速度”創造了一個索尼神話。
在今天的中國家電工業,“技術創新”是別人最不願意做的事情,只有那些對國家和民族充滿使命感的企業,才真正鍾愛“技術創新”。
海信人尊敬愛迪生,但並不認同他。他們認為,愛迪生把創新的精神帶給了整個美國和整個世界,卻沒有帶給他自己的企業。的確,作為企業家的愛迪生並不十分成功,他的創造力被湮滅在勾心鬥角中了。
海信想做到真正的“雙贏”,也就是國家能夠和企業一起享受到技術創新的快樂。
2003年春節過後,整個青島還瀰漫在節日的喜慶氣氛中,空氣中還散發著節日的香味。那些辛勞的海信人又要開始新的一年奮鬥了。每年,他們都是這麼生活;每年他們都要比別人更早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正月初三,公曆的2月3日。江西路11號。
海信研究發展中心的員工在這裡舉行了升旗儀式。那天下著小雨,夏曉東副董事長和郭慶存主任主持了整個儀式。當國旗升起的時候,當海信旗升起的時候,那些海信人明白了他們身上所擔負的責任。
夏曉東和郭慶存各自講了話。在細雨中,他們慷慨激昂地說,作為一家企業,海信負有獨特的歷史使命;作為海信的研發人員,作為海信的大腦,研發中心的員工要知道自己在整個國家的位置。
郭慶存始終相信,每一個海信人都對整個國家的技術創新負有使命。有一次,他慷慨激昂地說:
“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如果不落實到企業,那就是空的。在國外,科技進步的責任,主要由大公司承擔。美國實行的是政府定購。要知道,論文是不能當飯吃的。”
他曾經設想過整個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框架——在他看來,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大學和研究院是知識創新的主體,技術創新是知識創新的放大。
是什麼刺激了他們富有如此激情?
是什麼讓一向務實低調的他們許下如此沉重的諾言?
熟悉海信的人或###白,是周厚健帶給了他們刺激。
2003年1月下旬,周厚健董事長參加了美國CES展覽會,他回國後心情異常沉重,感想頗多:
“感想之一,我們與國外大公司的技術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拉大,差距之大讓人擔憂。13年前我第一次參加CES展覽,那裡聚集著世界最強的企業所展示的最好產品,那時我親眼看到了韓國和日本的技術差距;但是13年後的今天,我所看到的中國與韓國的技術差距遠遠大於13年前韓國和日本的技術差距。中國企業與韓國三星、LG等公司相比,存在著很大的技術差距,若和索尼公司相比,則技術差距更大。感想之二,中國企業吹牛炒作蔚然成風,這種浮躁的企業運作方式,是在‘自掘墳墓’,殷切希望全體海信員工,能不斷提高對這種差距的認識,不要務虛地吹牛炒作,更不要捲入到這個炒作的旋渦中去,應該切實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感想之三,如何準確地描述這種差距?儘管很難描述它,但我可以肯定:現在我們中國企業與國外大公司的差距,已經處在了兩個落差很大的平臺上,甚至可以說是在落差很大的三個平臺上。這種差距不僅是技術上的差距,甚至是產品概念和技術概念的差距,準確地講,我們已經落後得非常遠非常遠了……”
對於技術差距的認識,對於民族工業未來的擔憂,使海信更加清晰自己身上的使命。它就像一箇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對小家、對國家民族有著深厚的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