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頁)
裰亍⒖�⑷嗽倍倘薄⑷嗽彼枷肫鴟�蟮南腫矗��苤怯灤鹿偕先斡秩狽�芾砭�椋�歡�詈笏�凰盜艘瘓浠埃�
“困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解決。”
1998年,佘智勇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拿到碩士學位。他的成績優異,許多跨國公司都渴望得到他。他最終選擇了海信,因為他“相信海信的發展潛力,認為自己在海信會有一番大的作為”。
很難確切地說明,為什麼佘智勇這樣的人在海信能夠如此普遍。有時候我們相信這是企業文化的培育,有時候我們相信這是人力資源戰略的成功,但更多時候我們應該相信,是海信的創新精神的氛圍讓他們獲得了成功的快慰。
創新的過程就如同戰爭一樣,包括長期的沉悶、單調和短暫的強烈爆發。當工程師們驚呼“找到啦”的時候,他們獲得了一種突破性的發現。就在他們驚呼的瞬間,一次技術創新就變成了歷史,從指縫間滑落,變成了過去。
創新就是努力地、不停地去將更多的技術變成歷史。它需要人們努力工作,而且代價高昂。最重要的是,它要求工程師們不能懈怠,必須保持一種創新的精神和創新的快樂。
周厚健說:“沒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沒有創新精神的企業,是沒有出息、沒有發展前景的企業。企業必須擁有自己的創新精神和理念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技術創新戰略。”
2002年11月,海信集團開始設立科技創新獎,最高獎金高達50萬元,最低也有4萬元。
2003年1月,第一屆科技創新獎有了結果,海信通訊公司主管技術的副總經理楊文琳和她的小組成為最幸運的人,他們拿走了50萬元,留下的是海信決策層對於海信成為“知識工廠”的渴望。
楊文琳獲獎的原因,是她和她的小組開發出了C2101手機,這是國內第一款CDMA彩屏手機。
作為青島海信通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楊文琳,曾經開發完成了國家863專案、海信彩色掌上電腦(HPC)、嵌入式作業系統。《海信時代》說她“為海信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多次榮獲國家、省、市科技成果獎”。
2001年,海信集團任命楊文琳為海信通訊公司技術副總經理,由她主持海信行動通訊產品的開發工作。這是同日本日立公司合作的專案,在合作的過程中,日本人堅決要求完全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楊文琳與海信研發人員一起認真分析雙方的研發現狀,及時正確判斷出了海信研發人員的研發實力,表示“絕不照抄照搬日方的東西,要做出適合中國市場需求的行動電話”。
楊文琳帶領海信研發人員,策劃開發最新的CDMA手機產品,在產品開發中更多地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到了後來,海信CDMA手機研發人員的技術實力使日本人逐漸轉變了看法。
2001年,為了使海信通訊公司獲得國家CDMA定點生產許可,楊文琳高度重視、狠下苦功,最終她在定點申報材料中的解說“給國家計委、國家資訊產業部及其他相關領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獲得了高度評價”。最終,考察小組一致認為:“海信的自主研發實力、技術掌握程度和開發環境是目前國內最好的。”
那年8月,海信成功獲得了國家CDMA手機定點生產許可。楊文琳主持設計的海信第一款CDMA手機C2101也成為中國聯通CDMA網路測試使用的唯一基準手機和重點推薦產品。正是這款手機,使楊文琳成為最幸運的人。
在第一屆科技創新獎公佈的那一天,幸運者還有很多人,他們身上的創新精神,代表著海信的絕對速度,代表著海信恆久不變的法則。
海信的創新精神(2)
多年來,海信集團一直堅持以技術創新為先導、以技術孵化新產品、以新產業為推進器的發展戰略。近兩年,海信每年獲得的專利都超過了100項。
海信的創新精神是海信的靈魂,技術創新又是產品質量的根。周厚健曾經說:
“如果把一個企業比做一個木桶的話,技術是桶底,其他都是桶幫。因此,技術便是產品質量的基礎。
技術創新的能力是核心能力,只有建立在這個能力基礎之上的質量管理體系,才是有效的。一件新的好產品,是消費者的需求。新,靠技術的推陳出新;好,除了滿足消費者價格接受程度外,就是在品質上超越消費者期望的要求。”
在海信,在江西路11號,對新事物、新技術的好奇成為那些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