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主要分子,也是一種改進家庭、改進社會和促進文化的原動力。《陳鶴琴全集》,第一卷,第60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關於如何實施兒童期的教育,《兒童心理之研究》詳盡論述了兒童身體發育成長各階段的身體特徵,引用國外科學家的測驗方法,分述兒童的視力、聽覺、觸覺機能的發育和感應過程;又對兒童動作發展做研究,從兒童的口、頭、手、臂、腿、足各身體部位的作用到兒童對坐、立、爬、走、跳能力的學習,再談到模仿力、暗示、遊戲、玩具、好奇心和懼怕、哭與動作的抑制、知識、學習和言語、美感、兒童繪畫、思想、道德問題、男女性的分別、特殊兒童的耳聾和口吃等在兒童期各階段的特徵和對兒童身心發育、成長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透過對這些幾乎囊括兒童生理、心理發育各方面和學習、教育方法的分析、論述,陳鶴琴在國內率先提出了“兒童觀”的問題。
自十###世紀後,兒童學作為現代心理學的重要分支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1762年盧梭的《愛彌兒》出版,書中稱兒童本性是善良的,社會是萬惡的,呼籲“竭力革除不懂兒童心理和摧殘兒童故有靈性的教育”,“使兒童本性得以自由發展,脫離萬惡教育的束縛”《陳鶴琴全集》,第一卷,第494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1826年福祿培爾的著作《人的教育》(Die Mans�chen�Esziehung)出版。“這種研究,也是因為要求一種兒童精確的心力發展和程式,作為制裁教育的依據。”②③《陳鶴琴全集》,第一卷,第495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1828年奈克爾?德?邵休爾所著《前進的教育》(Edueation Proqressive)第一卷問世,書中詳論4歲以內的兒童心理,4年後該書第二卷出版,詳論4歲以上的兒童心理。“奈克爾研究兒童的目的,不過要曉得兒童道德心能的發展和歷程而已。在他的觀念中,也以為兒童是將來的###。”②對於這些研究,陳鶴琴評價道:“從盧梭以及到奈克爾所有的研究,其焦點都是要謀教育兒童適當的根據,所有的發表大抵缺乏科學的精神。”③進入20世紀後,尤其在美國,心理學家們對兒童心理與兒童教育的研究大大發展,出版了許多學術著作,代表人物包括克伯屈、雅各比、桑代克、霍甘等。
1921年,陳鶴琴在《新教育》雜誌第三卷第二期撰文《兒童心理及教育兒童之方法》。文中開宗明義:“我們為什麼叫兒童穿起長衫來?為什麼稱兒童叫‘小人’?為什麼不准他遊戲?為什麼迫他一舉一動要像我們###一樣?”“假使我們要收教育的良果,對於兒童的觀念,不得不改變;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陳鶴琴全集》,第一卷,第1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西方近現代心理學中兒童學研究的科學成果和陳鶴琴對中國兒童心理進行的一系列研究、實驗,是陳鶴琴倡導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的基礎。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一 兒童心理之研究(4)
陳鶴琴將兒童的特點,歸納為“四心”,即好動心、模仿心、好奇心、遊戲心。他認為,“好動心”是兒童得到健康發展“要緊的利器”,應當給予兒童充分的機會,使他們得到適當的刺激,“使他多與萬物相接觸才好”。“模仿心”的價值在於,“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因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能影響他們的兒童”;“做教職員除了要以身作則之外,還宜養成純美的校風,使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他十分強調環境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並引用了柏拉圖的名言:“好奇心是知識之母。”他批評舊式學校說,“兒童一到學校,就受注入式教育,沒有發展好奇心的餘地”。“總之,好奇心是兒童學問之門徑,吾人不得不注意的,不得不利用的”。“遊戲心”是兒童的天然本能。“近世教育利用這種活潑的本能,以發展兒童之個性與造就社會之良好分子。”他指出:“吾國社會對於遊戲不加註意,甚有以為學校不宜讓兒童遊戲的。普通人常以遊戲為頑皮。”關於遊戲的好處,他列舉了四種:(1)發展身體;(2)養成公民應有的品質;(3)能使腦筋敏銳;(4)為休息之靈丹。《陳鶴琴全集》,第一卷,第6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
陳鶴琴所提出的“兒童觀”:(1)兒童不是“小人”,兒童的心理與###的心理不同,兒童時期不僅作為###之預備,亦具他的本身的價值,我們應當尊敬兒童的人格,愛護他的爛漫天真。(2)兒童秉性好動,我們不要仍舊用消極的老法,來剝奪他的活潑天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