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頁)
青年人、成年人透過這種學習成為技術工人。
在英國,對身心殘缺兒童,包括盲童、聾啞兒童、弱智兒童以及犯罪兒童設有專門的教育機構和學校,使這些兒童有充足的裝置供應,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倫敦,所有學校的兒童每學期都由校醫為他們進行體格檢查,並有專科醫生對各種疾病提供治療,這使陳鶴琴羨慕不已——在大洋彼岸的中國,更多兒童生活在飢餓與死亡的邊緣,即便在條件較好的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裡,沿街流浪乞討的兒童隨處可見,不計其數。
陳鶴琴一行結束在英國的行程後,轉往歐洲大陸其他國家繼續考察,先後訪問了巴黎、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柏林、莫斯科、華沙、羅馬、日內瓦。每到一個城市,他們一般都參觀一所幼兒園、一所小學、一所中學及一至兩所特別感興趣的其他學校。
在布魯塞爾,陳鶴琴來到專門為特殊(弱智)兒童創辦的學校——德可樂利學校參觀。該校創辦人德可樂利博士原本是一位醫生,致力於研究###兒童心理,試用各種新教學法教育特殊(弱智)兒童。德可樂利博士主張,將兒童放在適當的環境裡去發展他的生活,兒童必須從直接經驗中去學習,求知識,求技能,學習做人,即所謂“從生活,為生活”;為此,兒童必須要有空氣和日光,要有空地可以活動,要有充分的裝置,可以自動。《陳鶴琴全集》,第四卷,第203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從中,可以感受到新教育的活力。在這個學校裡,“並不需要用分數或獎品去獎勵兒童,也不要用懲戒去束縛他們的自由”,而是依照兒童自己的興趣,培養兒童的自治能力和互助精神。在德可樂利,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都採取分組教學,四五個學生一組共同研究、共同工作,教師只在旁邊指導,幫助找參考資料。在參觀中,陳鶴琴看到,學生們正在研究蜜蜂,討論如何分辨雌蜂與雄蜂。德克樂利博士的高尚人格和一生從事教育、為兒童造福的辦學精神,使陳鶴琴由衷敬佩。陳鶴琴曾說過,他倡導“活教育”的四個學習步驟,即觀察實驗、參考閱讀、發表創造、批評研討,是借鑑了德可樂利的做法。 。 想看書來
三 歐洲之行(3)
在阿姆斯特丹,陳鶴琴一行參觀了當地的聖母蒙臺梭利學校。這所學校的教育原則是:注重學生自我教育,以期透過教育和心理的啟發作為引導學生自發行為的鑰匙;對兒童潛力的探索發掘是以活動為起點,使活動與思考相結合。在教學中,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做遊戲,非常快活;在教室的佈置上,為引導活動準備的植物和圖書放在窗臺上,櫥櫃裡放置各種材料,兒童可以自由取用,他們隨意、安靜地進出教室,專心做自己感興趣和喜愛的遊戲或工作。教師對來訪者介紹說:“我們應當向孩子們學習”,“只有當沒有秩序時才加以干預”,“不是教師對兒童說話,而是兒童對教師講話”,“沒有講義,沒有懲罰,沒有獎賞”……
在華沙,為在職教師提供實驗場所或講座的教育學院(教育博物館)和教師協會給陳鶴琴留下了印象。教師協會的工作是:舉辦專門訓練課程、通訊課程、寫作課程;辦16種教學刊物;建造教師宿舍,子女可來此寄宿,收費低廉。
在維也納,動聽的歌聲和優美的景色令人流連忘返。建在山坡上的維也納幼兒園,設計別緻、美觀、兒童化,走廊的牆壁和房頂上到處佈滿了兒童們表達對生活感受的畫作。在一所音樂學校,有3位女孩在指揮全年級唱歌,孩子們充滿感情的演唱十分動人。女孩們一半唱歌,另一半拍手跳起了民間舞蹈。她們唱的《藍色多瑙河》旋律優美、餘音繚繞,然而帶領陳鶴琴參觀的人卻說:“這些能幹的女孩,長大後很難找到工作,真可惜!”話語中透著幾分惋惜與無奈。
在奧地利,有3位著名的兒童畫家——西石克、西特和羅西,他們的共同之處是對兒童有相當的瞭解,都尊重兒童的自由,愛護兒童的個性,注重兒童的創作。他們的不同之處是:西石克不主張干涉小孩子的自由,不主張校正小孩子的作品;西特則是先教小孩子觀察物件的性質和環境,參考相關的名作,然後再由兒童自由發揮;而羅西卻只要能激發兒童創造的想像,不顧藝術上的技能和知識的因素。在奧地利期間,陳鶴琴專程拜訪了西石克。西石克有一個著名的口號:“揭開蓋子。”他的畫室佈置得琳琅滿目,佈滿了各種兒童畫作,有整幅的兒童畫,有立體的雕刻作品,有大幅的水彩畫,每一幅都是兒童的創作,沒有模仿的。西石克帶陳鶴琴來到一幅4歲兒童的畫作前,畫面上只是簡單線條勾勒出人的頭、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