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但歸根到底,朱棣之倚宦官,應該不是出於欠了這些人的情,而要對他們有所回饋,“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朱棣不是這樣的人。此人唯我獨尊,一切皆以自己為出發點和旨歸,寧可負天下,不可天下負我。他為了樹立形象和詆譭朱允炆(因為朱允炆在當政時期充當了一個改革者的角色),就假惺惺地把自己打扮成“祖制”(朱元璋政策)的維護者,但在不容太監干政這樣一個重要問題上,他不僅不堅持祖制,反而從根本上破壞了它,並給後來明朝亡國種下禍根。為什麼?就因為他極端利己的本性。朱元璋不準太監干政,這規矩很清楚,斬釘截鐵,理由也說得挺透,朱棣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不明白。然而有兩個因素使他顧不上這些,明知有那樣的祖制,明知自己的做法極其危險,也執意去做。
一個因素,是他在篡權的過程中嚐到了甜頭,或受到很大啟發,即太監這群人很可以被利用來執行某些特殊任務,機密事、不道德的事或不可告人的事,交給他們去辦最合適不過,只要時不時扔給他們幾根骨頭,他們就會跑前跑後替自己效命。這取決於太監這個群體的特點。他們一般在尚未成人前,淨身入宮,脫離社會,也脫離一般的人倫和道德,腦子裡只有家奴意識。他們雖然也是人,但卻是被外化於社會的特殊人群;除了實利主義,基本上再無信仰和原則,他們在有骨頭可啃的前提下,保持著單一的對主子的忠誠,可以完全順從主子的意志,心中談不上什麼禮義廉恥,也沒有什麼美醜觀念,只要得到指令,是不憚於幹任何事或者說無論做什麼都不大有心理障礙的。所以人們歷來對這類人有一種就其字眼可能涉嫌歧視的稱呼:狗兒輩。剛才所引一段《明史》,公然把這稱呼寫在正史裡頭。但這奴性,是醜惡的太監製度造成的,受譴責和唾罵的也應該是太監製度。朱棣對他們的解讀,其實同《明史》中的那個稱呼沒什麼不同,但他是從正面或欣賞的角度去看待這一點。他需要這種人,也喜歡這種人,而且自信能駕馭好這種人——重要的是,他已經獲得了成功的經驗,現在只須繼續運用、不斷放大這經驗即可。
第二個因素,又不能不觸及朱棣非法取得皇位這塊傷疤,設若當初從朱元璋那裡堂而皇之繼承皇位的,不是別人,是他朱棣,很可能他也並不會倚重“狗兒輩”。現在不一樣。憑藉武力,他算是將印把子搶到手了,一通血洗,也算是把公開忠於朱允炆的勢力鎮壓下去了。但印把子究竟攥得緊不緊,是不是有暗藏的“階級敵人”,還有多少,朱棣心裡沒底。況且,朱允炆下落不明,是死是活?是遠遁還是匿身近處?如果還活著,他會不會東山再起?謎團很多。還有,老百姓服不服,背地裡怎麼看又如何談論“革除”這件事?是不是有什麼窮途末路的傢伙會利用民心煽動造反、起義?這都需要勘察,而且是秘密的勘察,或者,索性派出親信去監視那些人的一舉一動。所有這一切,我們可稱之為“非法奪取政權後遺症”。對朱棣來說,他不單患著這後遺症,而且很嚴重。而同所有沒有自信、生活在對隨時失去權力的恐懼之中的統治者一樣,他也只有兩個辦法,一是推行鐵腕統治,用嚴刑峻法(國家恐怖主義)來強行壓服,二是搞特務政治,盯梢、刺探、打小報告、聽牆根,都是逾於法度之外見不得人的勾當,用這辦法使人人自危,鉗口無言。
那麼,何等樣人最適合替朱棣幹那些見不得人的勾當?宦官輩當然是首選。他們是家奴,最令人放心,而且除了聽命於主子,毫無道德感,什麼事都肯做,都做得來。
一方迫切需要這種人,另一方還最堪勝任這種用途。天作之合。這就是朱棣一改“祖制”、重用太監的真正原因。
《明史》中有一段敘述,簡明列出了朱棣重用太監的“大事年表”: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偽君子朱棣(24)
永樂元年,內官監李興奉敕往勞暹羅國王。三年,遣太監鄭和帥舟師下西洋。八年,都督譚青營有內官王安等。又命馬靖鎮甘肅,馬騏鎮交阯。十八年置東廠,令刺事。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77}
注意最後那句話:“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這是對整個明代史一個重大問題的總結。朱棣不僅僅是破壞了朱元璋視為鐵條的“內官不得干政”的幹部紀律,而且經他一人之手,就開啟了宦官干政的所有主要途徑與方式。如果說閹禍是明亡國的主因之一,則朱棣即因對此負全責。
分別解釋一下朱棣給予太監的這幾項大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